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6篇)

推荐 时间:2023-05-11

【www.tuzhexing.com--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一):

  师:这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以前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板书课题)

  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由www.fzsjob.com整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此刻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貌。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明白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能够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推荐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资料,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资料。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回到。

  师:回到出了洞,透过游程图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回到。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齐,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明白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在很窄小的。

  师:它的特点是—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来。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期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能够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适宜。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样样的?就应是?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请坐。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有~~

  师:仅仅是在写小船的下吗?看看这句,有点紧张,不怕,请坐。

  生2: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身体有关。

  师:那你明白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述,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透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留意,还划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sì)似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齐: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好,请这位男同学,就用你桌上的话筒。

  生: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师:眼前,读完整。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此刻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样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样躺的呢?从——

  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但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3: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3:不会动。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动。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1: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最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因为我最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2:我的感觉是最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请你说

  生1: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恩。

  师:仿佛?你说。

  生2: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

  生齐:一线天。

  师: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那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明白他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十分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同说:窄。

  师:狭窄,窄小。那此刻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能够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但是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场上响起了掌声)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

  生2: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在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场上鼓掌)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的到了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之后学习。下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来,向台下的老师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二):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你说说。

  生:去杭州的千岛湖。

  师:你呢

  生:我去北京的。

  师:去北京的哪儿呀

  生:哪儿都去的。

  师:有什么收获呀

  生:人很多。

  师:哦,人很多。你呢,孩子

  生:我去过青岛。

  师:好,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能够增长我们的见识,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这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齐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

  【点评】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盼。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才拿到教材,此刻老师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请你们抓紧时间,反复的朗读课文。要求: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不好的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

  生:好。

  师: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哦,胸有成竹啦,都读好了吗,同学们

  师:谁能读懂这些词。(屏幕打出一组词语: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好,你来。

  生: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

  师:字正腔圆,没错,谁再读读。

  师:好,词语读好了,谭老师出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谁读这个句子。(屏幕显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生再读。

  师:哦,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你来。

  生:我觉得就应就是明亮、鲜艳。我把这两个字分开,明就是明亮,艳就是鲜艳。

  师:嗯,这是一种理解的好办法,还有吗

  生:我也觉得是明亮又鲜艳。因为映山红有粉红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个性鲜艳,也个性亮,所以我认为,明艳是明亮……

  师:还有或浓或淡的……

  生: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读课文明白,叶老先生是四月份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四月份但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同学们,谁能把北山这种景色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生读。

  【点评】这是师生共同品读的快乐与惬意。“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在文本具体的语境中共同想象着山花相映、红绿争辉的绚丽,从中感受作者的“明艳”一词带给我们的赏心悦目,带给我们春天如此般明朗与炙热的情怀。

  师:真好,同学们,再看看一个句子怎样样(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试试!好,请你读。

  生读“一条迎着溪流……”,老师纠正“一路”,生再读,有些磕巴,老师轻声地跟着读,并提醒“变换这个词不能读错,变换调子”,生重复“变换调子”

  师: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师:同学们,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好,同学们的字词谭老师放心了,此刻,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好,坐好准备,请你在默读的时候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

  师:想好了吗谁说说。

  生:他是按从下到上,从外到里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外洞,然后再写了内洞。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他是按位置顺序写的。

  师:详细地说说。

  生2:他先写了洞口,然后再写了洞内,然后再写了内洞。

  师:好,中间有一个游览的地点没有找到,同学们找到了吗,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你说。

  生:我觉得就应是从洞外到外洞再到中间那个叫孔隙,再到内洞。

  师: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

  (屏幕出示)

  ☆出金华成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先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标红的文字。)

  师:看看,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点评】如果课堂仅仅梳理出作者游览的顺序,而不探究“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学生对文章表达特点的体悟只能是模糊的,而如此明了清晰的梳理与探究不仅仅帮忙学生明白移步换景是怎样的表达,还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能够用这种写作方法。好,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看看,一路游览,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处你说。

  生:就是在坐船的时候,仰卧在小船里。因为,在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中,他仰卧在小船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仿佛上下、左右的岩石都要挤过来,只要头抬一点点,就会碰到岩石。

  师:好,孔隙大家看看是课文的哪个部分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好,此刻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着了吗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好,哪位同学想好了。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孔隙十分小,只能容下两个人坐的小船。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认为孔隙很惊险。因为他说,他说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也就是证明这个石头都要掉下来一样,所以就说明很险。

  师:感觉到一个惊险,同学们,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这些特点,但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好不好谁能跟老师合作着,读一读描述小船的句子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小船一向小到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

  生:而且还没办法再容第三个人。

  师:好,跟老师合作着来一下。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再没法,谁读读,你读。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同学们,作者透过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

  生:窄小。

  【点评】一唱三叹,不断去体会小船的乘坐方式独特从而进一步感受孔隙的低小,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

  师:好,作者就是透过小船的窄小来写出孔隙的窄小,同学们,谁能之后往下读来,你试试!

  生:船两头都拉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师:嗯,同学们,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啦在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它在向我们介绍,船就随着工人随便走动。

  生:它是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小船是怎样进出的。

  生: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里外各有一个工人,里面的工人拉这个绳子,往里面拉,小船就进去,外面的工人拉那个绳子,往外面拉,小船就出来了。

  师:同学们,有个问题,为什么不划着进去呢

  生:因为像这么窄小的地方,你根本没有人能放桨,就是划桨。还有,你得躺着,稍微起来一点点,鼻子呀、额头呀,就会碰破,你怎样可能站起来划桨呢

  生:我觉得,因为他说人务必仰卧在小船里,这说明洞的顶十分矮,如果还能划桨的话,为什么还要仰卧在小船里呢

  师:很好,同学们真会思考。你说。

  生:既然是划,就就应是直着身子划,而如果弯下身子的话,划得肯定偏了,如果直着身子的话,就像后面说的,就会撞破了鼻子,擦伤额角。所以说,划着过去是不能够的。

  师:好,同学们,作者寥寥数语再一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矮小。同学们,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进出。据说呀,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在晚年的时候呀,因为发福,没有能够进入到内洞,被卡在了孔隙的中间,留下了遗憾。这一段话呀,同学们读的时候,可不能着急,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哪些词语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放过它,画出来,品一品,开始!

  (生默读,边读边画。)

  师:好了,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汇报好,请你来。

  生:我觉得第一个是仰卧,我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正仰卧在那小小的船里面。第二个是“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我就仿佛感觉到背部,全身几乎都贴到了船的底下。

  师:谁也找到了这一处举手,给老师示意一下。这么多同学都找到啦,那同学们,“贴着船底”这个“贴”,看看课文,是怎样贴的,谁能读读,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部,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从后脑到肩背,再读。

  生:从后脑到肩背。

  师:看准了,哪位同学还能再读读这句话,来你试试。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样贴着的

  生:就是,因为石头就像人一样压了过来,说明它,这个孔隙很窄,所以他什么地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好,我们一齐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齐!生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嗦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嗦吗你说。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船十分小,跟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压在一齐,所以,就挤压在一齐,比喻十分窄。

  师:你能读一下这句话吗

  生: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像,都朝我挤压过来。

  师:孩子你读的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叶老先生的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点评】“哪些词语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问题从表达和资料两个角度介入。学生先汇报对词语的独特感受,再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直至顿悟只有加入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使文章亲切生动、真实可感。如此体悟文本的过程经历了两个来回,且又不那么界限分明,理解资料与体会表达水乳交融,使学生既理解了资料,又领悟了作者表达的秘密。

  师:同学们,很遗憾,我们还没有深入的品味叶老的真实感受,那么有一句话说,描述双龙洞,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我们这天领略的是独特的进孔隙的方式,那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来了解奇观,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实录欣赏:

  师:这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以前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板书课题)

  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此刻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貌。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明白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能够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推荐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资料,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资料。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回到。

  师:回到出了洞,透过游程图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回到。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齐,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明白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在很窄小的。

  师:它的特点是—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来。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期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能够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适宜。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样样的?就应是?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请坐。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有~~

  师:仅仅是在写小船的下吗?看看这句,有点紧张,不怕,请坐。

  生2: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身体有关。

  师:那你明白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述,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透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留意,还划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sì)似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齐: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好,请这位男同学,就用你桌上的话筒。

  生: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师:眼前,读完整。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此刻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样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样躺的呢?从——

  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但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3: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3:不会动。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动。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1: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最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因为我最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2:我的感觉是最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请你说

  生1: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恩。

  师:仿佛?你说。

  生2: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

  生齐:一线天。

  师: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那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明白他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十分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同说:窄。

  师:狭窄,窄小。那此刻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能够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但是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场上响起了掌声)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

  生2: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在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场上鼓掌)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的到了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之后学习。下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来,向台下的老师再见。

  师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四):

  课前板书(作者的游览顺序)

  一、昨日作业的反馈和点评:

  请课前被老师表扬的同学很自豪的站起来,其他同学给予他们掌声。

  讲作业中的两个问题:扩词和仿写(四个“时而”,强调“事物要选准”)

  老师在课前写了两段话作为示范。

  二、复习导入:

  1、叶圣陶先生的游览路线,教师讲述。

  2、统计去过的同学,没去过学了课文照样能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美景。

  3、昨日我们被卡在了空隙里,此刻我们回忆一下:

  路上——景色宜人(优美)

  洞口——学生(景色是宽),更正:特点是宽

  外洞——宽敞

  空隙——窄小(狭小)

  三、继续学习空隙特点。

  1、教师:昨日我们都游览到空隙了。请几个导游给我们讲解了。怎样透过空隙,进入内洞,没有去过的同学,我相信你读了课文之后必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哪一段文字让你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

  2、句子: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齐读,注意欣赏。思考:哪个词给了这样的感觉?

  (2)哪些词用的个性好,划出这样的词。

  (3)透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依然是齐读)

  (4)评价:你们第一个强调的是“挤压”,后面强调的不好。

  (5)师:这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刚才大家强调了“挤压”、“稍微”目的是什么?

  生更能突出空隙的窄小。

  师:这样更能读出空隙的窄小。

  (6)再读,拿出你最好的感觉。

  (7)师:我去过双龙洞,我仰卧在空隙里的,我的感觉是有惊无险。

  四、品味内洞的特点。

  1、自由读,看看有什么特点?

  2、反馈读书的收获。

  (很少有学生有收获,师要求再读。)

  1、再次反馈:

  生1:一团漆黑

  很多学生关注的都是无关紧要的特点,内动当然是黑的。

  生2:大

  师:哪句话写出了大的特点?

  2、体会内洞大的特点。

  (1)读句子: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

  (2)师:不愧是叶圣陶,这么一句话就把内动的特点写出来了。

  (3)什么写法?为什么“大概”

  生:是一种估计,

  师:没有用尺子去量过。

  (4)齐读

  8、体会内洞“有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

  (1)“大”是内洞的特点,另一个特点呢?

  黄龙也好,青龙也好,都是——石钟乳、石笋,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内洞的特点——有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2)学习介绍的顺序。

  师:请你关注这两个词,圈下来:“首先”、“其次”

  请问:首先和其次后面紧跟的资料能否调换顺序?调换过来读一读。

  师:为什么把这个洞取名为“双龙洞”?请组织语言,用一段准确的话流利地表达下来。

  生1:之所以叫它双龙洞,是因为洞内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已经用“之所以”,还用“所以”吗?)

  生2:因为这两条龙围绕在洞顶(听不懂)

  生3:之所以叫它双龙洞,是因为洞内有蜿蜒在洞顶的两条双龙。(有语病)

  师小结:所以他要先介绍双龙,把最重要的资料放在前面。

  读“其次。。。。。。”的句子。

  师:没有去过双龙洞,但只要游览过溶洞,大致上都能想象洞内的石钟乳和石笋,“其次”后面的资料很多溶洞都有,所以放在后面,而“首先”后面的资料却是双龙洞仅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绝无仅有的,所以在放在前面先说。

  (3)感受内洞的奇观。

  师引导想像:老师找了一些资料,很多去过的人根据景点的资料,取了一些名字,请你根据这些名字来想像洞内石钟乳、石笋的景色。

  黄龙吐水彩云遮月海龟探海

  倒挂金钟天马行空寿星献桃

  下面部分根据大明老师口述补充:

  (1)请你从这些老师带给的名字中推测洞内的景观。

  (2)你必须游览过别的洞,请试着用这样的四个字的来概括一下你所见过的洞的景色。

  (3)教师总结:金华双龙洞最吸引人的就是孔隙,还有就是从孔隙进入内洞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名句——“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4)此时的大明老师似乎还不满足这两句:这两句名句只强调了泉水,从全文看,“泉水”就应是本文的第二条线索,从这一点上,这两句就应是准确的,但是从金华双龙洞的全景,或者说特色来说,这两句似乎又有所欠缺。

  在一番思考后,大明老师给刚才的两句诗增加了这样两句:

  石钟石笋形态俏,更绝双龙齐蜿蜒。

  这样一首押韵的诗就产生了: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石钟石笋形态俏,更绝双龙齐蜿蜒。

  ——唐,虞大明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

  黄龙吐水,彩云遮月,海龟探海

  倒挂金钟,天马行空,寿星献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五):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这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齐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指12)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明白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能够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能够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够自己读,合作读,还能够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此刻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样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齐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能够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十分准确。你是透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搞笑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立刻带头鼓掌。)你是透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透过朗读、画图,我们明白了孔隙又窄又小。此刻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样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齐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此刻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样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样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礼貌,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能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此刻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齐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持续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个性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明白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那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明白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能够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齐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能够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此刻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六):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

  生:北京故宫、海南……

  师: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这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齐读课题。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见闻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

  生: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齐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

  (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适宜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在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齐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明白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述感觉的句子)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姿势下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状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

  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齐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四、赏析内洞。

  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此刻就让我们一齐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貌。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明白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述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师:咱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你能够想象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十来进的房子会有多么大。文中还有一句话:“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呢?能联系前面来谈一谈吗?课文中的那一段是些外洞的?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之后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

  师:那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此刻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师:“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种手法,来想一想:你以前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content/127448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