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孟子典故(共10篇)

学习资讯 时间:2023-05-24

【www.tuzhexing.com--学习资讯】

篇一:孟子典故

有关于孟子的说有故事典故
rt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篇二:孟子典故

孟子幼时这段文字源自哪个历史典故

孟母教子的传说妇孺皆知.你说的历史典故应该是指《孟母三迁》
最早记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时期的《韩诗外传》.记述内容一是“三
迁”,二是“断织”,三是劝止孟子出妻,四是赞成孟子去齐,五是对子守信.

篇三:孟子典故

请给我发几篇孟子寓言故事
不要“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种众所周知的,发几篇一般人不知道的,

【孟子典故】

孟子寓言故事
再作冯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译文
齐国遭了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都以为老师会再度劝请齐王打开棠地的仓廪来赈济人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变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便成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有许多人正追逐老虎.老虎背靠着山角,没有人敢於去迫近它.他们望到冯妇了,便快步向前去迎接.冯妇也就掳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车来.大家都高兴他,可是作为士的那些人却在讥笑他.”
寓意
冯妇是因为打老虎才被提拔为士人,后来仗义相助百姓却又被士人们嘲笑,那是因为:士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冯妇既然当了士人,就因该文儒雅,明哲保身,不该混杂与百姓之间干这有失身份的事.而且,万一被虎咬上一口,更不合算,因此,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当了官就应该像那些使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人一等,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吗?冯妇用行动作了否定的回答,所以百姓对他大声叫好,并不是偶然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篇四:孟子典故

鱼与熊掌是否有什么典故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生命和义会冲突,但是鱼与熊掌也有同样冲突的时候么?是否有什么典故,活着民间习俗,请各位给说说

在孟子那个时代 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所喜爱的美味 而且是比较难以得到的 所以拿这个做比喻【孟子典故】

篇五:孟子典故

孟母三迁的典故妇孺皆知,孟母帮助孟子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是
[     ]
A.联想后果法     
B.婉言谢绝法    
C.避开诱因法    
D.请人帮助法
【孟子典故】

C

篇六:孟子典故

成语与民同乐的意思和解释,用与民同乐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故事典故:《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篇七:孟子典故

帮个忙 做哈子(关于孟子)
孟子关于骨气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其中哪一句是针对这个故事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骨气的名言或典故,试举一例.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孟子典故】

篇八:孟子典故

《围城》中"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典故是个什么故事

孔子装病,出自《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是鲁哀公身边的人,亦列为孔门弟子.孔子称病不见,却取瑟而歌,有意使孺悲听到,让他受点挫折,是孔子无声教育的方法.

篇九:孟子典故

孟母断机典故的今译!谢谢啦!在线等.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临近放学时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洲的圣人.

篇十:孟子典故

五十步笑百步典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典故】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魏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既然梁惠王你喜爱打仗,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jiaoyu/127831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