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气管肿瘤手术,气管肿瘤的护理

医学类 时间:2020-03-29

【www.tuzhexing.com--医学类】


【关键词】 气管肿瘤

【关键词】 气管肿瘤;围手术期;护理

  0引言

  气管肿瘤因其病变位置重要,后期病变发展迅速,导致机体气体交换极其困难,患者常有频死的感觉. 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倍受重视. 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的要点和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199202/200402行气管部分切除断端成形术14(男9,女5)例,年龄5~66(平均40)岁. 死亡1例,13例痊愈,住院时间11~45 d,平均25 d.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气管肿瘤患者,确诊较困难,因此病史相对较长. 本组病例均在外院经过多次药物、内镜下、甚至多次手术治疗,病情仍未有效控制,故对治疗信心不足. 另外因气管在人体占重要地位,手术复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均有疑虑,同时因就医时间长,经济压力较大,患者的意志消沉;但因为气管病变致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又迫切希望手术. 针对这种状态,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生活护理:气管肿瘤患者,可能会有大咯血,或肿瘤脱落而致窒息,对此类患者我们做到:①进住监护室,确保及时抢救;②缩短术前准备时间;③尽可能在床边完成检查;④离开病房要有医护人员全程陪护;⑤气管术后初期的Pearson固定较特殊. 术前向患者讲明该体位的必要性,使其理解和配合,并指导患者学会在该体位下饮水,进食和咳嗽、咳痰,以便术后尽快适应. (3)患者准备:病史长者营养状况差,应加强营养;吸烟者戒烟,入院即留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应用抗生素;无严重呼吸困难者,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2.2术中护理气管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是由麻醉决定的,术中要备双套麻醉管,气管镜吸引插管,备双吸引器. 保证各种机械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保持各线路、管道完好通畅,气管吻合所用材料充足,不能延误时间.

论文参考网
  2.3术后护理(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在ICU至少监护72 h,尤其注意血气分析 ,引流管引流情况和尿量. 防止呼衰、出血、肺水肿等,其间每日早胸透了解肺复张情况,必要时床边摄X线片. (2)呼吸道管理:手术后气管连续性被破坏,纤毛的运动节律改变;游离气管致迷走神经部分切断,气管、支气管张力降低,小气道萎陷;术中插管操作刺激致气道黏膜水肿;术中不可避免有少许渗出、出血,流入肺内;切口疼痛致咳嗽无力;Pearson固定使咳嗽困难等,这些因素均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排除不畅,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术后防止并发症的重中之重,措施如下:①保证痰液排出通畅: 有条件行气管镜吸痰,同时观察吻合口情况;②防止气道水肿: 常规静脉应用地塞米松10 mg 3 d. 严重时可局部滴入 盐酸肾上腺素稀释(1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 本组1例5岁患者因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狭窄行气管隆突、右支气管成形术,术后呼吸困难,气管镜下见吻合口水肿呈针尖样,多次经气管插管滴入盐酸肾上腺素稀释液,5 d后好转;③湿化气道:除静脉补足液体外,嘱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大于1000 mL,环境相对温度和湿度适宜,超声雾化吸入4次/d; ④背部叩击协助排痰:咳嗽时护士协助保护切口,保护体位,防止挣开固定缝线,避免连续剧烈咳嗽. (3)体位护理:术后采用Pearson体位,要将双下颌角用双10号线缝至前胸皮肤2~3 wk,术后至麻醉清醒阶段尤为重要,因患者意识未完全恢复时可能因烦躁而挣开固定缝线,应由专人固定头部,患者清醒后多能配合,但应提供舒适的枕头和体位, 2次/d消毒缝线处防止感染,保持前颈部干燥,防止皮肤浸渍. Pearson体位易导致颈部肌肉疲劳,护理中注意2~3 d局部按摩. 在更换床单、协助翻身、下床时注意各引流管、切口和下颌缝线,动作轻柔,考虑周到. (4)饮食护理: 术后6 h即可进流食. 开始应先用吸管少量进温开水,防止误吸,习惯后改喂食,逐渐到自行进食,避免进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及大块食物,防止呛咳. (5)心理护理:术后及时与患者交流,让患者了解诊疗计划,以期配合治疗,后期有时会因特殊体位而有自卑心理,不愿出病房活动,这时候要鼓励患者的活动以促进恢复. (6)出院指导:出院时,下颌与前胸皮肤缝线已拆除,但气管愈合后,组织抗张力达100%须3 mo内只能平视,绝对禁止抬头望日月或剧烈转头[1,2]. 睡觉时垫双枕,头部抬高15 cm. 术后3 mo后应渐渐抬头. 防止呼吸道感染,出现不适及时就诊复查,早发现肿瘤复发或吻合口狭窄,以便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黄孝迈. 现代胸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282- -283.

  [2] 王国香,李桂英. 气管肿瘤围手术期护理[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8(2):74.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kaoshi/101132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