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城市地理学考试试题,职业规划师考试书籍

试题 时间:2020-03-29

【www.tuzhexing.com--试题】

地理科学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由于地理学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地位,被推到解决当代重大全球性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沿。由于传统地理学的不完善与知识结构的局限,“参与”意识淡薄,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发挥科学潜力。环顾当今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严重威胁地球表层与生命支持系统的自我维持,单一的学科已不能解决如此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地理科学的提出,这种大科学体系的理论,有助于反映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要求,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学家历来关注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苏联地理学家B.阿努钦(ДмитрийНиколаевичАнучин)在《地理环境中社会与自然关系以及地理学的哲学问题》(1975)中指出:“决定地理环境持续发展的正是生产发展规律和地球上自然综合体演变规律的作用。”然而,这并未引起地理学界足够的重视,而重新提出并引起全球性反响的是生态学。美国生态学会1991年提出生态学认知(ecological understanding)观念,鼓励研究人员创造性地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的创议(SBI )”,确定了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Sustainable ecological Systems )三个应优先研究的领域。其中有大量地理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

地理科学的力量首先在于正确认识自身。现代地理学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限制持续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日益深重的当今世界,如果不冲破传统地理学的自我桎梏,不能将知识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用于全球持续发展,那么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建设,都将是一次无法挽救的历史性失误,也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力量。

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背景性分支如历史地理学、古地理学等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确定,不利于构建清楚地理学整体发展的层次。

按照钱学森的理解,地理科学包括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具有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这一层次结构与现代科学的三个层次结构相对应。其基础理论层次是地球表层学,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应用技术层次包括区域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气象和地震预报等;技术理论层次包括计量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城市学、遥感学、制图学等。这一体系加强了应用与应用理论层次,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可以表述为实现地理科学认识的具体手段和固有步骤及其理论依据。地理学方法论渗透于地理学各个层次结构和一切研究领域之中。许多地理学名著与知名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方法论上。从方法论科学本身来看,重大理论的突破和进一步的发展,无不与一定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的探索相联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成果或理论是共生的,然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论述,远比对科学成果的总结困难得多。困难就在于必须追溯科学的发端与理论的基础,从纷繁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而且有普遍性。培根(Francis Bacon )说:“当科学发现前进了,科学发现的艺术也会再向前进。”对科学认识过程的哲学总结,构成了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论理论的进步。显然,伴随着地理科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必然要求方法论体系有新的建树,地理科学才有屹立于现代科学之林的坚实基础。

1990~1991年,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我国地理学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决定组织编纂出版《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丛书》,作为一次探索,从一个侧面推动我国学术界建立和发展地理科学。丛书的作者均为

具有较高水平与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每一部论著均为理论性学术著作,以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为宗旨,力求探索现代地理科学发展趋向,反映当代科学发展特点,倡导多学科的交融渗透。选题范围以传统地理学为核心,涵盖与生态、环

境、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等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1991年成立编委会,广泛征集选题计划和提纲后,经编委会审查,通过了第一批选题,将陆续出版。

本丛书编纂过程中,得到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许多专家学者 者的关心和支持,积极推荐选题与作者人选,为本丛书的顺利出版给予了极大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囿于我们的理论水平与研究深度,本丛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更不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论点和问题。我们诚恳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更希望本丛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迎来地理科学的百家争鸣。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zhongkao/101134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