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浅谈英语中的情感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推荐 时间:2015-02-03

【www.tuzhexing.com--推荐】

 【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注重情感体验,又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此,想要提高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平等参与;激情互动;真情实感;情境延伸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其在当前的处境却非常尴尬,这在农村中学表现尤为突出。课堂波澜不惊、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恹恹欲睡,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举步维艰,大多学生厌学语文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种现象:1、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脚疼医脚;2、主导代替主体,喧兵夺主;3、以练代读,买椟还珠,舍本求末。长此以往,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唉苦叹气、怨天尤人。
导致上述如此困境的原因何在?我们又应该如何构建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呢?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情感对教学的作用问题,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1。我们只有先“通情”,才可望“达理”。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怎能培养?丧失了这些,想要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有鉴于此,我想根据本人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立面去交汇和互促。
一、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2。
一方面,你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语文课只是你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和赏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同时,学生也能分享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经验、知识、快乐、痛苦,甚至尴尬。教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识,也就拥有了轻松、自由的心态。而学生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唤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你要成为学生学习之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惟有如此,才会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这是一位真心为他们着想的贴心的老师,是学习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而我们很多老师却常常是好心办坏事,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给学生,又生怕学生掌握不好,重复一遍又一遍,结果换来的却只是一片叹苦声。这能怪学生吗?正是由于你的“好心”,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切断了学生本可以自主探索的道路,人为地拉开了学生和语文课的距离。
二、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有两种尝试:
1、 课前激情感染——设法引“舌”初动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让学生感知背景后似有话堵在喉结里,涌到舌尖上,欲说为快的欲望。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就可引“舌”初动。例如,在阅读《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为揭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论点,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就可设计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为例,指出:一个气象学家却解决了地质学界在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讨论问题,自然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在师生讨论中,教师合理引导,就可达到激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此谓引“舌”初动。
2、 教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4。一篇新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教师们最常用的阅读指导方法常常是依据教材推敲文章的选材。这些方法固然能抓住语文的教学要领,但是,教学中,往往不是形成“一言堂”就是学生所动甚微,课堂上平淡散乱,不能够激活学生潜藏的内部动力,我们常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一般会产生两个观点:(1)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2)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2),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从而引发学生探索,从中发现所惑,并预示死海的未来,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当然一篇文章,它的亮点很多,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特点、挖掘和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亮点,挖掘亮点,营造亮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
1、根据课文素材,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们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并结合自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又如上《羚羊木雕》一课,如果首先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应该可以披文入情,很快形成有效的多层次的“情感场”。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比精讲好。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
2、融入文本之中,要有感情投入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如《斑羚飞渡》一课,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当你看到斑羚被狩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你能不为人类(狩猎队)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吗?你能不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你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你能不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这么好的课文,这么动人的场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不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没别的原因,只能说明教师自身没情趣、没品位、没水平;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感悟能力,在赏析课文中产生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从而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3、借助情境渲染,再现真情实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5。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如情境教学法的创始人、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教《小白花》这篇课文时,就创设了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境,她一边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一边揭示学生观察当时拍摄的照片上的花山、人海、人群肃立、泣然无声的情境;再借助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6。再如《口技》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古文,文中描述四口之家深夜睡眠时所发生的情形。教师可用不同声调模拟情状,也可选班中善于口技表演者配合,再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描述的生动场面。
四、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激活课堂效果,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情感因素绝不仅限于如上四种。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寻找到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结合点,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的人文个性。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多一分真诚,少一分威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多一分真我,少一分做作;我们的教学内容都能多一分真实,少一分空泛。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我们的语文课离学生还会远吗?


注释:
1转引自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第60页。
2转引自周秀燕:《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中学语文杂志社,2003(3),第42页。
3转引自张冬玲:《教学论文(案例)汇编•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初探》,福建省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12(2),第61页。
4转引自张秀娟:《教学论文(案例)汇编•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语文素养》,福建省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12(2),第44页。
56见叶一舵主编:《心理学教程•情感的活动规律及其培育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8(1),第171页。


参考文献:
1戴永寿主编:《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8(1)。
2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
3梁廉玉、胡晓莺主编:《教育学•教师和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4(1)。
4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5.12(1)。
5李镇西著:《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语文民主教育”漫谈》,中学语文杂志社,2004(6)。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content/43206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