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学习哲学的意义,如何学习哲学

学习资讯 时间:2013-04-30

【www.tuzhexing.com--学习资讯】


渭南市临渭区下吉中学  王满仓
[关键词] 积累  语文学习的哲学  积累的基础性作用  积累的提升性作用
[摘要]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哲学和根本。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没有积累,就无法搞好语文复习。研究学生“如何学”比研究教师“如何教”更为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篇,积篇成章——积累尤其是语文学习的哲学和根本。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没有积累,就无法搞好语文复习。
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深切地体会到语文学习有这样一条规律:积累→运用→创新。这是笔者自己的感悟,并非抄袭那里的教育教学原理。而这三个环节中,积累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了积累就没有了运用,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
喊了多少年的教学改革,其实语文学习的哲学我们搞得还不是很清楚。语文学习的哲学都没有清楚,难怪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少慢差费”,总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到这儿,笔者不能不为我们的同行,我们的前辈大师,我们当中早已脱颖而出的学兄学长们而欢呼!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魏书生的“科学、民主、平等”教育观念,于漪深情款款的教育风格,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思想……不一而足,都体现了“积累→运用→创新”的语文学习规律,当然也贯彻了“语文学习的哲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精神和原则。我们不能不佩服站在语文教学潮头的先行者们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正是因了他们,语文教育园地才展现出一片诱人的美景。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到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内涵就包含着“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这一重要素养,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居于首位的语文素养!这里暂且不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内涵究竟包含那些要义,只研究“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这一重要素养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积累的基础性作用——积累语言,练就硬功。
语文是一个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学科,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审美习惯和民族性格的文化载体,或者说她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得不承认语文能力的习得性特征。要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必须在不断的反复中去获得,在韩军老师所说的“举三反一”中去修炼。而“举三反一”就是不断的反复,只有不断的反复,才能加强对字、词、句、篇的记忆、理解、运用和美的陶冶。
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最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关于词语、熟语(包括成语)的运用,学生即使理解了某一个词语的意义,甚至于已经准确地记忆下来了,可是在活的语言环境中还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教师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当中对于词语在活的语境中的运用掌握不够,或者可以更明白地说,这其实就是阅读量不够!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掌握的程度,也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现代文阅读,同样如此。我们的教学不可谓不精!精读确实是最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但是在教学当中,我们又把文章(文言文和现代文都包括在内!)人为地过渡地拆分,喋喋不休讲析文章主题、文章作法及其艺术特色、语言特色……这样一来,学生只记了一些干条条,一篇美文就这样活活地被“五马分尸”,弄得面目全非了!这种作法违背了“精读”的应有之义,不是按照“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这一重要素养来进行的。这样做,只是重视了“分析”,却忘记了最重要的“整合”。学生读了一定量的文章后,自己就会对同一类的作品进行归类,就会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同类文章的共同特征以及细微差别,也会发现不同文章的差异以及共同之处。教师再对其进行点拨和引导,他们就会更快的感知文章的妙处。而复习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有时候根本就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可见我们的教学再不返璞归真,再不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就会误尽天下苍生!这并非“危言耸听”之词,而是真真正正的客观现实。
二、积累的提升性作用——积累思想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审美能力”绝非短时间内就能具备的,这种能力尤其需要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积淀过程。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积淀说”完全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巨大?间,给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带来很大的启示。他认为“美的感知”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就深入的探讨了华夏民族的审美习惯、审美性格的形成历程,对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如今,高考对古诗文的考察已经固定了下来。当然不仅仅是古诗文的阅读鉴赏,现代文中的散文、小小说的阅读鉴赏,都与审美不无关系,简直就是对审美能力的具体考察。而相当多的学生在这一块是一个空白,丢分极多,甚为遗憾!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后果呢?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审美能力的培养。一篇诗意浓郁的诗文,被我们的一些同行教成了蹩脚的知识,教成了刻板的逻辑推理。这种能力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积淀,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绝大多数小学校的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又有几人能进行浅显的审美教育呢?初中更是如此这般,笔者就见到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是让孩子背诵名篇,这样做没有什么错,但是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特别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失去了活力;严重者,我们的民族就会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没有了诗意,而失去诗意的民族是可悲的生物之群!
之所以造成这一可怕的局面,这与语文教育界援引西方科学主义的工具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笔者并不是要否定语文课“工具说”这一重要的性质,而是说我们决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诗意与审美!而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深深的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我们的写作教学总是不能顺利地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发展?为什么写作教学的效率如此低下?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全校学生能够通顺地写出一篇完整文章的学生占到总数的20%,能够写出一篇思想性强、有深度的文章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0%,能够写出有一定审美风格、又有思想性的文章的学生占到总数的5%。这一数字的确令人“震惊”!笔者分析其中原因,觉得这并不值得我们“震惊”。何况这一组数字在初始的作文教学统计时,就是这样,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可见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在发展,似乎我们的教学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的“为文之道”根本就就没有形成,这是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带来的恶果。前两个环节已经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利时机和积累积淀的机会,高中教师即使水平再高,也只能“干着急”。这么长的积累过程都失去了,要想在高中三年里解决全部问题,这岂不是“痴人说梦”!
对于积累——这一语文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古人早已有所表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关心生活,不注意向生活学习,不在生活中涵养性情,不在生活中养成细腻敏感的思维触角,就很难写出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观点。而这些内容当中,培养审美能力在古人眼里都是自自然然进行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要对学生进行自觉的引导和点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以往只看到这一格言的消极面,而不注意它的正面作用和价值。广泛的阅读就是积累,既积累文章做法,又积累最基础的字、词、句。更重要的积累还在于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深化思想,提高审美能力。这才是最为根本的问题!读大师们的作品,就是跟大师们交朋友,就是与大师们进行思想交流。整日与大师为伍,笔下焉能不生华?
……
毋庸赘言,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这一最重要的语文素养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已可见一斑。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写字,如何组词,如何造句,如何为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才会在语文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走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也必然会对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因为以前我们都是从“如何教”这一角度提出问题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就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但愿我们能记住那些似乎已经老掉牙的教育名言,更为深刻的认识到: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哲学!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jiaoyu/22907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