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人间词话读后感(共9篇)

文艺体育 时间:2023-04-23

【www.tuzhexing.com--文艺体育】

篇一:人间词话读后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所以这...

篇二:人间词话读后感

求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左右
最好是有关这几段的.
〔五一〕“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五二〕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五三〕陆放翁《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五四〕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此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高二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集结了六十四篇短评的《人》,是王国维写词的心得,也是他的艺术观之总结,文章虽短,但篇篇四两千斤,字字珠玑可贵,力可扛鼎.他用传统的词话形成以及反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是他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和传统诗词的最大区别是:他不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去重复离别相思、宠辱升降的主题;而是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它是王国维的生命底蕴,精神生气的灌注,不同于“羔雁之具”,模拟之作,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这也是我对《人》唯独钟爱原因.我喜欢他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欣赏他那三境界和他那对人生不断探索的不懈精神;更羡慕他“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那份洒脱与自由.
  每经历一件事情,我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增长一些智慧.《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第一,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第二,这本书增强了我整理资料的能力.第三,本书对我性格的改变.我本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但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平静感.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气象万千,看过这些,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三:人间词话读后感

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写一篇700一800字的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此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高二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集结了六十四篇短评的《人》,是王国维写词的心得,也是他的艺术观之总结,文章虽短,但篇篇四两千斤,字字珠玑可贵,力可扛鼎.他用传统的词话形成以及反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是他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和传统诗词的最大区别是:他不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去重复离别相思、宠辱升降的主题;而是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它是王国维的生命底蕴,精神生气的灌注,不同于“羔雁之具”,模拟之作,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这也是我对《人》唯独钟爱原因.我喜欢他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欣赏他那三境界和他那对人生不断探索的不懈精神;更羡慕他“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那份洒脱与自由.
每经历一件事情,我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增长一些智慧.《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第一,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第二,这本书增强了我整理资料的能力.第三,本书对我性格的改变.我本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但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平静感.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气象万千,看过这些,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篇四: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浣溪沙有感作文六百字

读浣溪沙有感
天晚黄昏,夕阳西下,落日一片苍茫.山寺景物在夕阳之下渐渐变得朦胧.在这时,作者吟出了“山寺微茫背夕曛”的词句,即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基调.“飞鸟不到半山昏”,即写飞鸟急归巢的景象,令人联想到李白《菩萨蛮》中的那句“宿鸟归飞急”.在古典诗词中,落日、宿鸟归飞原本多为凄凉的景物,如宋诗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的思乡,以及马致远《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极具代表性.然王国维的这两句“山寺微茫背夕曛,飞鸟不到半山昏”却一改此调,而是以一种悟道的心情,在客观的角度,写下了夕阳之下山寺、飞鸟之景.这在下一句“上方孤磐定行云”中有了进一步的体现.磐,是佛寺中常见的铜制乐器;声音可以传播很远.山寺最高处的磬声响遏行云,而无任是人还是天上的行云都在这悠远的磬声中入定.”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一切都在静如止水的心境中静默了.
整个上阙未曾提及半点情感,仅是通过对于山寺黄昏时的三句描写,将人的心境均提升到了一个禅意入定的境界.这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称为“造境”.王国维本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引他的话来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只有如他的修为境界,方能使上阙有这样的境界.
至下阙,“试上高峰窥皓月”,又将视野一转,已是月升.攀山登顶,凝神向天际张望,但见已是皓月当空.登高临远,窥望明月.其实,作者想要窥望的,又岂止是明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居高临下,不经意之间,顿悟一切.看清远近之巨细之物,众生生死之状,人间万物无非在滚滚红尘中而已.然在顿悟的同时,却猛然惊醒,“可怜身是眼中人!”啊!原来,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也在红尘的欲望中苦苦挣扎,纷纷扰扰,忧患劳苦,不能自拔.
全词到最后一句,才将主题点明,一句”可怜身是眼中人”包含了多少辛酸苦楚,多少无奈忧愁啊!每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深切无奈地叹息.
王国维这首词,很清楚地将他忧郁敏感的文人气质和书生气质呈现于我们面前.他博通古今,将中西方思想精华集于一身,又致力于儒学诸子的研究,一生学术三变,涉及多个方面,可谓是近代的博学通儒.而他早年向往西学,欣赏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其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对他一生影响尤深.以他聪慧的天资,忧郁的性格以及敏感的气质加之悲观主义思想,使他常常沉浸于对人生的思考和苦闷之中.一个敏感多悲愁的文人,在残酷的现实中,亲见理想和希望的破灭,在致力学术的研究中,又未能寻求得对人生矛盾与痛苦的解答,反使自己陷入更大的苦痛之中.以致子最后的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沉而死,并留下绝笔“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有人说他是“殉清”,有人说是“殉文化信念”,又有“罗玉振逼说”、“性格悲剧”等说法.其实无论如何,这都与王国维本人所处的矛盾中的痛苦挣扎及忧郁悲观的个性有很大关联.而这一点,在这首词中亦有很明显的体现.
面对死亡,王国维至少是冷静的,“今日干净土,惟此一湾水尔”.他的偏激和固执使他将事物看得绝对化,无法从矛盾中解脱出来.身在红尘不由己,苦寻净土而不得.于是终效屈子自沉,使得无数人扼腕叹息.
其实他的死,并不是因为看不透,而是因为看得太透彻,才看出了太多的矛盾和痛苦.正是因为“开了天眼”,看透了红尘,才看出了“可怜身是眼中人”.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人,这是最深层的无奈,是解不开的结.
不想就这一点多评论什么了,或许只有如屈子、静安这样的人才能选择这样的结局,惟有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这样的文人.这不是宿命,却已注定.
唉!可怜身是眼中人!

篇五:人间词话读后感

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急.
一定要是读书笔记并且是有关名著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
“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每经历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增长一些智慧.《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气象万千,看过这些,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六:人间词话读后感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读后感,急用急用,

《苍白的钟声》收录在《旅心》中,《旅心》是穆木天抒写自己内心感情世界的诗篇,也可以说是诗人的“心灵之旅”.它充满了一个飘泊异国他乡的青年的寂寞凄苦的心绪和感伤忧郁的情调.
诗歌一共由六节组成,但它并不是由一行行的句子构成,而是由一个一个的词与词组结构而成,词与词或词组之间一一隔开,形成一种断断续续的意味,暗示着古寺钟声的时起时伏,飘渺恍惚.同时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使诗歌有如钟声一般的铿锵,又如钟声一般飘零.象征诗派有意淡化语言文字因素,希望凭艺术品类间的会通和音、色、形的系统调动,促使诗在音乐性与画意美中收回自己的全部价值,主张“诗要兼造型与音乐之美”的穆木天,总能以物的波动表现心的波动.音乐旋律本身构成了自足,词语意义已不重要,而钟声的音响、形态倒引人注目,间隔又连续的句式排列,如时空律动的波形成的似断似续的钟声音波的外化,空白暗示着钟声节奏.撞钟发出的声音,在节奏上是先扬后抑的.本诗凭借音波传送的音调、氛围,传达出了诗人不易言传的复杂的心曲.穆木天一再强调:“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他的《旅心》之所以能够达到“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就在于他恰当地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用一种感觉开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苍白的钟声》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钟声本来只能是由听觉所感觉到的,这里作者把听觉转换成了视觉,耳旁回荡着低沉而沧桑的钟声,眼睛也仿佛依稀看见远方如烟似雾的钟声随风四处飘散开来,而且这种钟声不是透明的,不是古老的金属撞击后抖落的暗红,也不是浸染了大自然气息的葱绿,而是苍白,恰如诗人眉蹙间淡淡的忧愁,和心湖中漾起的层层涟漪般的思念,以及一片白蒙蒙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显出惨淡而感伤的神色,契合了诗人孤寂悲戚的心情.第五节写到钟声的“软软”,这是转化为味觉与触觉的,而写钟声的“渺渺”与“远远”,则将听觉与视觉组合在一起.
穆木天非常善于锤炼字词.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启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调子低沉的词语来写飘渺的钟声,写出了钟声的苍白、衰朽与灰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第一节,诗人首先定位了钟声的方位和氛围,它来自于“玲珑”而“荒凉”的蒙蒙谷中,为整首诗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第二节以“飘散”为核心词汇,写出了钟声四处流溢的情形.这里选取的意象也非常有特色,不论是“皎皎”的水波,“灰绿”的白杨之梢,还是“萧萧”的风声,“飘飘”的白云,都属于异常轻软虚浮的事物,飘渺的钟声飘散遗落在虚浮的物体之上,更增加了虚无和苍茫的感觉.第三、四和五节,描写了钟声的飘荡以及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跟第二节一样,这里选取的意象仍然是虚浮飘渺的.钟声栖落之处,是“丝动”的游烟,“潺潺”的微波,“淡淡”的云山,“茫茫”的四海,“带带”的银河;钟声所及之处,是“朦胧之乡”,是“苍茫之乡”,它们应和着钟声的断续与飘渺,令人感觉到其间氤氲着的隐隐愁绪.
我以前不大喜欢读现当代的诗歌.一方面是由于现当代的诗歌不限字数不讲平仄,很多只是对事物的白描或内心情感的宣泄,或平淡乏味如同嚼蜡,或意象艰涩佶屈聱牙,远没有古诗词或清幽或恬淡或冷峻或华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甚至在节奏上也没有古诗词那种抑扬顿挫而又和谐自然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现当代诗歌不大注重行文上的遣词造句,表达过于直白,字词缺乏锤炼,而且思辩性和哲理性不强,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但是在拜读了几位现代著名诗人的诗作后,我对中国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改观.虽然从总体上来讲,现代诗歌与古诗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我同时也看到了诗人们在新诗探索上的不断追求与进步.
以《苍白的钟声》为例,穆木天正试图将外国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是中国传统韵味的新诗体.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朦胧、凄迷、飘渺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唐朝的张继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与《苍白的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这首诗歌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有些字词缺乏变化,过度追求诗歌的形式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连续性,等等,但总的说来,这首诗代表了我国新体诗的发展,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篇七:人间词话读后感

有没有季羡林的{成功}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啊!

  读季羡林的《成功》有感
  对于成功的理解,我没有探讨过,只是喜欢简单地把成功理解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做好每件事情就算是成功了.因为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高有低,所以在我心里,成功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过了半辈子,虽然并不以为自己很成功,但是也很知足,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无论走到什么体制的单位、无论为谁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磨练出的经验和阅历是自己的,获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喜悦也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仔细回味很有成就感.
  今天看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使得我对成功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这位有着大智慧的老人在启发我们:如果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期望家人一起分享通过奋斗而成功带来的愉悦;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的话,请从现在开始主动选择勤奋、选择成功的心态,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
  以下摘自《成功》——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篇八:人间词话读后感

鉴赏天净沙《秋思》有感600字作文

天净沙《秋思》有感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4]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篇九:人间词话读后感

我是五年级的学生,我想问一下,一篇关于读《天净沙·秋思》的读后感,怎么写?名师答疑或自己写.要文章
希望快,周一能好就好.
最好是200字以上,一片规定了的日记.

《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peixun/126909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