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日本留学生考试(共9篇)

考试时间 时间:2023-08-24

【www.tuzhexing.com--考试时间】

篇一:日本留学生考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50年代出现了公派留苏热潮。新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强大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决定以它为榜样来建设新中国。当时新中国急需各式人才,公派人员留苏就是一条有效培植人才的捷径。
——周霁《中国百年留学潮》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
“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
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讯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
三、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四、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
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四 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大公报》1905年7月16日
材料五 “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所用?然则此学部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
——《时报》1910年3月31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为什么甲午战争后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只向苏联派遣留学生?(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年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的特点。(12分)
(4)根据材料三、四、五,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方式?(4分)

(1)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人痛感要向日本学习。②到日本留学的费用较低。③日本距离中国较近,往返方便。④日语与中文相似,语言关相对容易过。⑤日本人已经对西学作了提炼,借鉴过来更方便。⑥中国与日本的风俗人情更相近。(10分)
(2)原因: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急需各种建设人才。(每点2分,共6分)
(3)①结合时事,如第一题与日俄战争有关。②引进西方新思想,如第二题觉得中国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学习西方的审判方法。③重视经济,如第三题已经认识到银行的重要性。④重视科技实学,如第四、五题都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科学技术。(每点3分共12分)
(4)①在考试内容上,清政府已经关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进步。(2分)②在留学生的任用上,清政府只给留学生一个身份头衔,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2分)

篇二:日本留学生考试

问题,给最佳答案
一定要洗七遍
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同其他留学生一样,在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一天累下来,也得不了多少工钱。于是他计上心头,以后洗盘子时便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他也因此收到老板的器重,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赚学费的日本学生便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渐渐与他疏远了。 日本人看人,有两个预先推定:一个,你是无罪的;另一个,你是诚实的。所以,餐馆老板只是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这位留学生走到大街上,愤愤不平,举起拳头对着日本餐馆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口号归口号。为了生计,他又到该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第一题 老板只是淡淡地说表明( )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表明(
)。
第二题 本文详写的事有 1。( )2.( )
简写的内容是( )。
第三题 与下面题目相比,本文题目好在哪里 1,一件小事的后果 2一个留学生的遭遇 3,洗碗
第四题 洗碗是“按贱计酬”学习是“定期结算”。请说说学习中应有的态度
【日本留学生考试】

第一题 老板只是淡淡地说表明(按照规章制度,或者说是按照当地文化来的 )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表明( 在是思考些甚么事情,聘用与被聘用都会这样的)。
第二题 本文详写的事有 1。(留学生洗碗 )2.( 留学生未洗到7次碗后的其他后果 )
简写的内容是(留学生的感悟 )。
第三题 与下面题目相比,本文题目好在哪里 1,一件小事的后果 2一个留学生的遭遇 3,洗碗
(一件小事的后果)
第四题 洗碗是“按贱计酬”学习是“定期结算”。请说说学习中应有的态度
学习过程中应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

篇三:日本留学生考试

简单的数学问题.快来答啊!
1.1999~2003年间,我国共有12000名留学生赴日本留学,平均每年赴日留学的有几人?
2.“超额完成计划的1/11”这句话中的单位“1”的数量是( )
A.超额完成的数量
B.实际完成的数量
C.计划完成的数量
D.以上都不对

1.1999~2003年间,我国共有12000名留学生赴日本留学,平均每年赴日留学的有几人?
12000÷﹙2003-1999+1﹚=2400﹙人﹚
2.“超额完成计划的1/11”这句话中的单位“1”的数量是(C.计划完成的数量 )
A.超额完成的数量
B.实际完成的数量
C.计划完成的数量
D.以上都不对

篇四:日本留学生考试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
发生的时间?这次转折被称为什么?谢谢咯

【日本留学生考试】

鲁迅在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曾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他最初在东京求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于是转到仙台.
在仙台期间,他因是中国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来在看电影时,影片中是日本战胜而过的情形,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砍头时,围看的中国人却叫好.
他在呐喊自序里说:“从那一会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广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
于是弃医从文,回国后遂城一代大家.

篇五:日本留学生考试

怎么写关于下面这则材料的“时评”?
前段时间,一日本留学生在机场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遂持刀狠刺母亲9刀,后扬长离去.一名外国人试图伸手救援,而在场的中国都在围观.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而他的母亲在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为他开脱.

一、母爱的伟大
二、中国式的溺爱
三、中国式的教育方式

篇六:日本留学生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材料二:1895年,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到1905年赴日留学生达8600余人。
材料三: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四:“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其作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青年赴日留学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留学生考试】

(1)新特点:创办新式教育。作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在客观上冲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3)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
(4)启示: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篇七:日本留学生考试

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取感悟,启迪今天.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清政府选送到日本的留学生
请结合你留学生期间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写一篇以改革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

结合所学,以及当时维新派倡导的君主立宪制,后来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篇八:日本留学生考试

《藤野先生》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解释?【日本留学生考试】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ajPkffHTESwOnJdG14FgaIYbkuxJB8pIpS_Cl0zGQ0tSPkPS08V6Vy6NeyzQ9nNVH88dMDG6LxPsKjKsSQ1MXDwoJuy16C3QkCrS5rtnyi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藤野先生》是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篇的.
  本文最初发表时,用“旧事重提之九”作副题.作为“旧事重提之八”的是《琐记》,结尾部分谈到自己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于是,在《藤野先生》的开头,就写了上面已引的那一句.意思是说:到外国以后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撇开和上一篇的关系来说,这一句话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作品的起句,也因它的劈空而来,在结构艺术上显示出独创性;又因它的提示全段,在意思表达上有其深刻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文意引入东京,却又立即归结到东京留学生活中所见景象的否定.这就是关于辫子和跳舞的见闻.
  关于辫子,散文里写了留学生的盘辫与散辫.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盘着大辫子,成群结队出入于上野公园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或者是解散辫子,扭动脖子,以丑为美.关于跳舞,叙述留学生会馆每到傍晚,就“满房烟尘斗乱”,以为时髦.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深为鲁迅所厌恶.
  这种奇怪的现象,表明了东京不足留恋.从憧憬到惊怪,从追求到厌恶,种种思绪都用“东京无非这样”寥寥七个字表现出来,并且也为得识藤野先生于仙台作了铺垫.如果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移到第三节,置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之前,那也完全可以读通,且还变得容易读懂.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不同了:
  第一,这一句就不再是提示东京观感的话,而是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合成过渡性的语言,既不能加强过渡作用,又失去了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
  第二,这一句变换了位置,虽然也能在叙述辫了与跳舞之后略见对此表示的厌恶之情,但是这种感情既已减弱,文章也失去了原来的短促叹息的情绪,东京不可久居的急迫感也不能在开卷之时就传达给读者.
  开篇的一句,实在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记叙仙台的藤野先生而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写起,使人不觉得兜圈子,而感到应该这样由外围进入中心,这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是万不可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鄙夷和反感.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
  4、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由东京到仙台途中见闻的记叙,当然应当力求简要,百来个字,却把日暮里写得很突出: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关于这些话,在一些研究分析文章里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有的以为,鲁迅“对日暮里,闻其名而忧祖国之衰”,有的以为,鲁迅见其名而“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落,像日落西山”.
  我们对两说都不敢苟同.
  “闻其名而忧祖国之衰”,这里所说的由“闻”而“忧”,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忧国忧民,而是有特定的内容的;也就是说,由“日暮”之名而想到祖国的处境,以“日暮”比拟“祖国之衰”.当时的祖国诚然是衰弱的,鲁迅也诚然为之忧虑,但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青年鲁迅,怎么会认为祖国日暮途穷了呢?须知此时他的反清革命的热情正炽呀!
  若说是由此一地名而预感到“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落”,那无异是说,鲁迅在留日时期已经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所认识,已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所明白.留日时期的鲁迅,还没掌握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这种预见?而且,当时日本正是明治维新之后不久,刚刚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日落西山的征象何曾明显出现?
  在日暮里的地名问题上,我们大可不必去求什么微言大义.鲁迅记住了这站名,我的蠡测是:在以“日出之国”名世的国度里,竟有“日暮”的地名,所以容易被记住.
  5、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
  提到水户的话,只有一句: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水户的所以被记住,原因已经写明白:“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有的同志以此作《藤野先生》的主旨乃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一证,有的同志虽然不承认主旨在表现爱国主义思想上,却也认为这一句是说明了这一点的,亦即“显然是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的”.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提及水户与朱舜水的关系,看来是为了表明:此时经过了200多年前朱舜水客死之地,此去仙台,比当年从事抗清失败而走日本的朱舜水跑得更远,这究竟是幸邪否邪?──读到后面,我们才知道,鲁迅踏着朱舜水的足迹,到了“还没有中国的学生”的仙台,得以师事藤野,是其大幸.
  至于写这一句是否“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的问题,也顺便说一说.诚然,鲁迅留学日本,是有他的爱国主义目的;但并不等于说,这就是此文的主题.分析主题,要从全篇的内容和构思来看,这里不可能展开讨论.单就这一句而言,我们固然也不能说鲁迅写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思想,但把此句写在这一篇散文的这一个段落里,就未必是“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也就是说,在本文中选取这个材料,用意是在插入朱舜水当年足迹所至的情形,由此引到后来得识藤野的大幸.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稀有”,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这是一种理解.但主要应该作另一种理解,到仙台受到优待,当然是出自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大多数普通日本民众都是善良友好的,尤其是对来自贫穷落后的中国的留学生更是关怀备至;而作者却不愿领受他们的关怀,宁愿把他们的关怀看成“物以稀为贵”.“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认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

篇九:日本留学生考试

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综合练习
积累与运用
一 看拼音,写字词.
zhèn shènɡ huānɡ huǎnɡ
( )惊 ( )会 ( )忙 说( )
dān wù lǐ cǎi duàn liàn dàn shēnɡ( ) ( ) ( ) ( )
yào shi wū yè chén zuì qǐ pàn
( ) ( ) ( ) ( )
二、按要求写词语和句子.
1.用“精”组成适当的词语,选填在下列空格处.(不要重复)
这次艺术节活动真是丰富多彩!陈明对数码摄影比较( ),每次活动都能把其中( )的镜头拍摄下来;李晨又一双( )的小手,她做的浮雕画( )极了;全班同学还( )设计了新年邮票,那( )的图案让人看了越看越喜欢……
2.把成语补充完整.
繁花似( ) 五( )缤纷 金( )辉煌 凶相( )露
波翻浪( ) 名( )其实 身( )其境 迫不( )待
3.写3个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成语.

4.在第16届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请用三个成语形容你的心情: 、 、 .
5.把句子补充具体.
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太好看了, .⑵黄果树瀑布的水声真大啊, .
6.请用“欣喜若狂”写一句话.

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在实践活动课上,老师请张小华到前面讲“阿凡提巧斗财主”的故事.因为张小华嗓子有些嘶哑,可是讲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很精神,教室里雅雀无声.他正讲完,老师首先第一个鼓掌,同学们也跟着爆发出热烈的一阵掌声.
8.把下面的句子按顺序排列,把序号依次写下后面的横线上.
⑴地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脚印,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从这一家门口通向那一家门口……
⑵是那个年轻的女邮递员,冰天雪地的,她还是这么早就来了.
⑶我打开门,她已经远去,那绿色的背影在晶莹的白雪之中晃动着,显得分外鲜亮.
⑷门缝里,悄然塞进一张沾着雪花的报纸来.
正确的序号: 、 、 、 .
三、根据要求,填写上合适的内容.
1.校园里几处花圃,被同学们地踩出了许多“小道”,请你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巧妙地劝说那些破坏绿化的同学: .
2.写一则近期发生在校园内的新闻.

阅读与感悟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 ,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
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这句话写的是
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是:“
”.看了《黄果树瀑布》,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 , ”,真是气势非凡.
4.在这册语文书里,我认识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有 的生物学家法布尔,有 的诺贝尔;有 的史学家谈迁;还有 的 .
5.请写出除课文中的一个水浒故事和相关的一个人物.
故事名称: ,主要人物: ,人物特点:
6.\x09依依惜别显深情,看着孟浩然乘船远去,李白低吟“孤帆远影碧空尽,
.”人虽离得远了,但心却连着心,因为“
, .”古人的送别诗很多,如
、 等.
7. ,南朝北朝是对头.请你分别写出所填朝代的一位名人,他们分别是 、 、 、 .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 shǔ shù )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jiāo jiào)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 rēnɡ rénɡ)然坚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用“√”标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三组意思相反的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挥毫作画”的“毫”意思 ,“坚持不懈”中“懈”的意思是 .
4.文中“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有
5.文中“顽石”指的是 .
(二)一个人的考场
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曾子墨在其新书《墨迹》中,披露了她在美国达特毛斯大学读书时的一段难忘经历:
二年级时,我选择了经济学作为专业.Bowdoin教授的公司财务就是专业课之一.那时,我即将在新学期里去日本留学.我非常希望利用两周的春假回家看看,再从北京转至东京.可那个学期,“公司财务”的考试偏偏安排在学期的最后一周“期末周”的最后一天.我查询了好几家航空公司,如果考试后当天启程,不是波士顿到北京订满了,就是北京到东京没位子.再等两天呢,原本就短暂的春假更是所剩无几.大学四年,想家的心情从未停止过,想得撕心裂肺,泪流不已.犹豫再三,我鼓足勇气,在Bowdoin教授下课时追上了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Bowdoin教授从西装口袋里拿出一本早已翻得破破烂烂的日历本,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半天,说:“我可以把你的考试单独安排在‘期末周’的第一天.”我欣喜若狂,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期末周”第一天,我如期来到平时上课的教室.Bowdoin教授拿出试卷,说:“你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结束后,把试卷放在我办公室外的邮箱里,明天我会去取.”我迟疑了一下:“没有人留在这里吗?”
Bowdoin教授皱皱眉,似乎不明白我的问题:“只有你一个人提前考试,为什么需要别人在这里?抓紧时间,赶快开始吧.”停了停,他又补充到:“祝你考试好运!一路平安!”说完,他转身匆匆离去,留下我一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独自面对这场特殊的考试.
第一次置身于那样宽松的考场时,我简直难以置信.后来,我问室友Lisa,难道美国学生从来不作弊吗?老师怎么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这么信任?“考试怎么能作弊呢?那是欺骗啊!”Lisa匪夷所思,仿佛我的问题就像人为什么会吃饭,又为什么会睡觉一样幼稚可笑.自觉自愿地遵守考场规则就像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般天经地义.
一个月后我在日本收到学校寄来的成绩单,Bowdoin教授的课我只得了A-.我知道,那是因为最后两道题目我没有时间仔细回答.其实,只要我当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拖延10分钟,我的成绩一定不会仅仅是A-.但是,我不遗憾,也不后悔,即使在当时,我也没有哪怕丝毫的犹豫,因为我被赋予的是一种无法辜负的信任.
1.读短文,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犹豫( ) 自由( ) 不可思议(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撕心裂肺——
(2)天经地义——
3.认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我”是怎样想教授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请你替作者写一段话,注意加好标点.
我对教授说
4.读第5自然段,你从描写教授的语言和神态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至少两点)

5.回答问题.
(1)为什么作者把她经历的这场考试说成是特殊的考试?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有怎样的感想?

生活与表达
六、习作训练
在生活中你曾有过瞬间的感动吗?是否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请你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zhongkao/130574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