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我心中的陶渊明(共10篇)

推荐 时间:2023-09-06

【www.tuzhexing.com--推荐】

篇一: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说服”自己入朝为官,却又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理想”,叹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悲伤。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篇二: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600字,

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篇三: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800字摘抄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从做人处事来看,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他这种和谐的生活已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所以,我们读起诗歌来都是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读过他的诗的人都会把他的诗背下来,铭记在心.
这就是我之所以欣赏陶渊明的原因,他将对我们这一代人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他的豁达将使我们受用一生.

篇四:我心中的陶渊明

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 写一百字小短文

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永远的陶渊明,永远的五柳先生,永远的活在我心中.

【我心中的陶渊明】

篇五: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作文 300子左右【我心中的陶渊明】

http://wenku.baidu.com/view/db06a6d1b14e852458fb57dc.html
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词典里“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樊笼”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似乎“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又何必去隐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
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我不仅不喜欢陶渊明也不喜欢所有的隐士们.所谓“心静自成佛”刻意去隐恰是内心动荡混乱的标志.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去修生养性自己清净愉快更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1505932.html
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篇六:我心中的陶渊明

求作文-《感悟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心中的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 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 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五岁. 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 十岁. 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 十五岁. 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我格外兴奋…… 十六岁.现在. 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 一千年以后. 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欲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难以突破.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他应该能给我们或多或少地启导.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但我觉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給分謝謝~~

篇七:我心中的陶渊明

以陶渊明在我心中的形象为题,写一篇五百字的作文

曾经以为他应该是豪情壮志的.他应该大济苍生,以他的风骨来改变时代.
但是事实上,他就如同那山中袅袅的青烟,他所要的是无拘无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他的心如同烟雾弥漫整个山谷.
君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少年时的陶渊明也曾壮志勃发,想要大战一番拳脚.世道上纷纷乱乱.我相信他一定是骄傲的,他以他自己独有的姿态看着这个世界.
当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之后, 他在家乡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他不屑于桓玄为伍,他是骄傲的.当桓玄兵败西走之后,他投到刘裕幕下,我相信这时候他一定壮志满怀.每一个读书人都有一个梦,一个自己可以施展所有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在纸上侃侃而谈的梦.
但是刘裕后来为了铲除异己,杀害有功之臣.原本高傲的先生怎么能够接受这世间的浑浊.
这是归隐之心的开始.
入世出世.谁知道真正属于自己的是什么.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挥手几十年,不能说是完全浪费了.若没有在官场的沉浮,在人世的沧桑,怎么能明白这一个笑傲于山林的乐趣.
这世上,有人追求的是功名,与人追求的是利益,而有人追求的是自由,是洒脱.没有高低之分,没有消极与积极之分,只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真正能够勇敢为自己想要的去追求的人才是活得有价值的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先生看到的不是锄地耕种的辛苦.看到的是做人的自由,和单纯.不用在心里盘算着什么大秘密,不用勾心斗角.可以真正地欣赏到这个世间最朴实儿动人的美景.谁能够勇敢地放下一切,去追求那除了自由一无所有的生活.只有真正的勇者.

篇八:我心中的陶渊明

结合已学过的 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我心中的陶渊明】

  古代隐者 或者狂士 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的 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大多是有着兼济天下的理想的 当理想得不到实现时 他们开始践行老庄的思想 即独善其身 并以此明志 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他归隐田园 采菊东篱 同时 等待那个可以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的来临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窥见一个 不一样的陶潜那就是 闲情赋 在其中 那个 在人们心中飘逸了太久的陶渊明竟也热情奔放起来了
  附 闲情赋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某不才 若有纰缪 请见谅)

篇九:我心中的陶渊明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结合已经学过的《归田园居》和《五柳先生传》等,说说在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还是理想主义者.想必这位仁兄定是对陶渊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论.先且不说这位仁兄对陶渊明所下定论是否正确.咱也来先研究研究陶渊明,再说这位仁兄的定论如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从这段有关陶渊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达,可谓是坎坷.也许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却才是他仕途失意的根源.谁不希望自己的仕途显达,顺风如意呢?陶渊明亦是如此.可是浑浊的官场的阿虞我诈,却让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陶渊明心灰意冷;不愿同流合污更是让他心如死灰啊!无可奈何只要决意不再出仕,到荒郊野岭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
可见陶渊明的归隐充满了些许的无奈,几多悲痛.
当现实的社会与自己格格不入时,任何人都会对现实滋长绝望,对理想的状态充满渴望.然而陶渊明的“理想主义”是否是他从来就是有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是社会的浑浊逼迫陶渊明变成“理想主义”者,逼迫他去归隐,逼迫他去幻化出一个个似真如幻的“桃园”;而他只是想让自己动荡的心得到丝丝的慰安而已!
所以陶渊明并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追梦者;一个苦苦寻觅属于自己的世界的追梦者.所谓“文品出于人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和他对清澈的世界的追求;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平淡,自然,清新恰与田园的景致相和相契.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顶多就是一个田园诗人,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当我们在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感觉到的只是悠然吗?而在这“悠然”的背后又谁人能知陶渊明的无奈呢?!倘若世态安宁,官场清澈.陶渊明真的就愿意待在田园之中,饮酒作诗,赏花写文吗?

篇十:我心中的陶渊明

从陶诗看陶渊明.作文600zi

心中的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
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
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五岁.
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
十岁.
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
十五岁.
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我格外兴奋……
十六岁.现在.
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
一千年以后.
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
陶潜,也许你这一生的名声也便是你一生的铭记,一生的宿命:你埋没于世间滚滚风尘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里.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九泉却掩不尽你的魂风.千百年后,你浮现于我面前,你,陶渊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
初识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吁陌交通的鸡犬相闻间.我叹你如何寻得这一方净土,山也清丽,水也清丽;人皆安详,心皆安详.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微醉的身形挪移着,映在那些池竹稻麦上.壶中的可是那忘忧醒神的酒,让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无人懂的丹青妙卷,唯让你不求甚解地会意去了其中的快乐?人世间没有你陶渊明,可你到底身处天地间,身处那一片桃花源.
你忆起归家的情景,欢喜与释然写在脸上,荒芜的山径,还依稀留着些一般不愿随流而去的松菊.仆童相迎,他们身后,还有你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门边.当然,还有使人敞怀的好酒在杯中静候.你坚定地说:“隐,我没有选错.”
是啊,多少人试图作出这样的选择,走出的又有几个,出而不复人的又有几个?心不够恬淡,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诸葛孔明也坚守不住那一亩三分净土.却唯有你,为那一壶一卷与世俗决裂,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着实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限恢宏的新世界.隐,使你守住心而不动.世间纷扰,诱惑却也不可避免.你当年无心而出山时,定不曾多想鸟倦飞而知还之日.可这日子来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时至今日,我依然仰视着你释怀的神话,坚信着包容万物而无染的心胸的存在.还有你的文章,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个壶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面却神采非常的你―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content/130947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