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人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

推荐 时间:2013-04-07

【www.tuzhexing.com--推荐】

 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杜甫诗三首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
品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 背诵这三首诗。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 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听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曾ceng通“层” 眦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出来?
(板书:地域_、风景_、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投影第最后一页
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 
     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明,也更强烈。)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象地用齐鲁地区代
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都是一片连绵无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于泰山?说明泰山
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
     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曾”通“层”
“眦”即眼睑接合处。)“决眦”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 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2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三  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背诵课文。
          2、方法:自读——讨论——背诵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
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 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4.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四、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钱江潮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content/22185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