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合集五篇)

就业指导 时间:2023-08-22

【www.tuzhexing.com--就业指导】

第一篇: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会遭遇到社会关系、地域、户口以及名校等许多无形的壁垒,对此,大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埋怨和有侥幸心理,应踏踏实实从各方面做好准备,以帮助自己成功求职。

  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应做的准备包括:

  一、放低要求,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录用毕业生的单位要委派人员,对毕业生大量投入成本进行培训、教育,对其进行社会化训练。刚毕业的学生不仅不能立即独当一面地工作、给组织创造价值,相反,用人单位还要在其身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教育培训毕业生,使其胜任岗位工作。因此,对用人单位,大学生应该抱着感恩的心,要感激它给了自己就业机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二、写简历及自我推荐信要诚实。应尽量用四号或小四的宋体写简历,黑色即可,不要用大号字体以期待引人注目,更不要用花哨的颜色或字体来写。简历不是广告,要用老老实实的风格。内容一定不要有任何虚假,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吹捧自己、抬高自己。即使家庭很贫困,也不要自卑,要老老实实填上去。自己的经历,家庭成员等都要如实说明。

  三、履历表、问答、薪酬填写要认真。招聘单位要求填的他们设计的履历表和问答应该逐栏填写,不能有任何一栏空着,否则会被认为做事马马虎虎,或者认为不尊重他们。回答提问时,必须对每个问题诚实回答。

  四、要甘愿从基层做起。每个单位在确定了自己的愿景、使命、战略后,需要各种职能的专家来帮助它实现这些战略目标。他们花钱请来人员,是作为本岗位专家的身份来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还不能承担起这些本来应该担负的责任,还需要长期的磨炼、学习、进步。无论大学生的专业多么难以找工作,而这个岗位总是需要人去做的,只要自己心甘情愿地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地学习、进步,提高技能、态度积极、改进理念,就一定会被录用。

第二篇: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问题

  目前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刚刚从精英化转到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了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说,真正难的不是就业,而是其合理的定位与观念的转化,完成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样,承担一些基层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不高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出自身实力不足,知识面窄,自信心不足,沟通意识、团队精神较差,缺少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人才高消费”现象比较普遍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呈供大于求的状态,因而便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招聘人才时,不是根据用工需要,而是相互攀比,以高文凭、高学历为条件,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怪现象。

  二、从高校自身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在扩招竞争中,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无暇顾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发展,结果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人才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很不合理。由于高校的扩招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忽略市场需求,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又严重滞后于市场,学不能用,用非所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

  (二)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学校常规性工作。目前从总体上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不少高校专职指导人员不足,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职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另外,就业指导的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真正的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偶尔开设几次就业讲座或设个就业咨询,或举行就业形势报告等。学生得不到来自学校的更全面、更具体的帮助。

  三、全方位多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学校

  1.根据市场定专业,实行招就结合

  从近几年来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

  一。由于对社会需求预测不够准确,布局不够合理。当市场上出现了某些抢手的专业,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尽量扩大招生规模,而学校的培养周期长,社会需求瞬息万变,学生临毕业时,原来的热门专业则变成了冷门,甚至造成供大于求,造成新的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高校要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做到招就结合。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计划要有预见性。做到招生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依据市场需要来预测需求专业、需求人才数量,适时调整招生结构。

  2.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市场针对性

  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重复性。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的总体平衡。高校要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3.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得到越来多的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自己的就业早做准备。

  4.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信息渠道

  受“名校效应”的影响,实力和名气相对较小的院校毕业生,其选择就业的竞争力显然偏低。但这些院校往往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这些学校必须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寻求与用人单位建立包括科研合作、产业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紧密关系,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首先,学校要牢牢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指导思想。主动同用人单位建立以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产业合作、业务合作等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人才绿色通道建设,力求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

  其次,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调研回访活动,加强同用人单位的感情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指导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一要了解学生就业后的表现情况;二要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三要听取用人单位方面对学生培养工作的意见与要求。此外,不断强化学校同校友的联系,开拓新的校企合作新渠道并充分利用好校内教职工的资源优势,提倡“人人关心就业工作,人人参与就业工作”,鼓励教职工通过自己的关系和渠道向外推荐毕业生。

  再次,办好学生就业指导网站,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并在校内建立起就业信息快速准确的传达机制,以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与此同时,同各地人才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开拓档案寄存挂靠业务合作,为学生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提供可靠的劳动关系保障措施,从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5.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知识产业化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之计,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充。高校应邀请更多的有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来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团队,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今后进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可以给予校内的老师更多的机会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摒弃社会错误舆论,要克服追求稳定、功利心理、注重眼前利益、强调经济收入、忽略发展空间、诚信意识薄弱、好高骛远、相互攀比等这些陈旧的思想,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

  2.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应该从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努力:

  (1)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岗位适应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学生要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就业过程本生就是与招聘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多学习人文课程与心理学,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与同学、教师交往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之一。学生要树立集体荣誉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维护集体利益并为集体目标而奋斗;要学会尊重,多看别人的长处,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集体。

  (三)政府部门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人才市场的功能完善,政府出资建立免费培训机构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另外对于一些失业的群体要建立失业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失业生活补贴,保证基本的生活,让他们有重新寻找工作的信心。

  2.开拓就业岗位

  开拓就业岗位是政府一个重要职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还是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争取引进外资,政府部门,在投资环境的改善、政策的扶持方面都应该做到位,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应该在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增加就业岗位。另外鼓励创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有可以简化注册程序、提供小额贷款、税收政策优惠、提供创业场所。

第三篇: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个人的发展和价值体系来看,就业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检验十几载的寒窗苦读成果,意味着能否将所学投之于实践、用之于社会,意味着可否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和平台。从家庭角度来看,对于普通父母而言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无疑是倾注了二十载的精力和财力,能否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意味着大半辈子的含辛茹苦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一、目前就业状况特点

  1.各专业就业情况参差不齐

  各专业的就业率极不均衡。一次性就业主要是应用类的专业,另外考研率较高也成为其提升就业率的重要因素;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如音乐、艺术,需求量小是这些专业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视。

  2.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较往年增大

  现在部分学生打算先就业后择业,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给自己准确定位,为自身下一步的创业打下基础,虽未签订正式协议,但以灵活方式就业。

  3.各地区就业状况不均衡

  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地点多选择在东部地区,只有少数在欠发达地区就业。

  4.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趋于现实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近年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到私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很多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党政机关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也开始着眼于一些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企业以及乡、镇等基层单位。

  5.主动不就业的学生增加

  这部分学生主要由于当年考研不顺利,干脆选择了暂不就业,做一名“校漂族”,同时准备考研。“校漂族”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但其负面的影响更大:一是强化了学生就业的“不主动性”和“逃避性”;二是影响了学校的初次就业率;三是给在校的未毕业学生提供了一种“不主动就业”的错误导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积极性不够是就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学实体单位领导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就业工作是学校、就业专职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学院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全院教职工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未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共识和格局;对就业工作在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着不到位现象;能够积极外出考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则少之又少。学院教师常常身兼数职,疲于奔命,既影响工作效率,也打击工作积极性,对待就业工作则疲于应付,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就业服务。

  2.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存在欠缺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推荐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缺乏针对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信息发布、通知毕业生面试的层面,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毕业年级辅导员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信息的利用率。

  3.专业、课程设置面临新问题

  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渐衰退,而一些新兴的产业逐步兴起,在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社会对低技能、低素质的人才需求逐步下降,而对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需求逐步上升。而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短期内很难培养出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情况都对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4.地区差异加大就业工作的难度

  人才总是向那些发展机会多,经济待遇高的地方流动,而且经济发展得越快,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其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毕业生就业受学校所处地方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巨大。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和魅力欠缺,其他沿海院校则不同,经济发达,吸纳、消化毕业生的能力远大于内地。

  5.专升本的毕业生就业遭受冷遇

  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提出不要专升本的毕业生,其他的一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仍以各种理由将专升本学生拒之门外。

  三、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注重教育,加强指导,强化服务。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一直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应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力度,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当年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文件和政策,结合毕业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抓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纪律教育。

  学校主管部门全面行使职责,通过讲座、定时咨询、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和求职的理论、技巧、政策、程序上的指导以及课后的咨询。

  2.彻底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促进就业。

  教学实体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直接管,分管领导具体抓,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要动员全体教职工关心并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逐渐形成“全员责任”意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广泛搜集用人信息,开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献计献策。领导、教师要深入到毕业生中,对毕业生个体情况充分掌握,帮助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和确立就业目标,引导毕业生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客观地对待就业形势。

  3.引导学生就业走向农村。

  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与实现农村小康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极不相称。应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

  4.全面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实现就业观念和就业现实对接。

  长期以来就业指导仅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仅限于文件的传达、信息服务和手续的办理上,服务对象也仅限于毕业生,忽视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毕业生仓促走入社会,增加了毕业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必须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在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按照当前的就业现实切实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尤其是下列几种观念的转变:(1)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2)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3)从一次就业定终身到动态就业的转变;(4)从国企向私营的转变;

  5.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应把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应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素质训练和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

  6.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评估机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制订详细的就业工作评估机制,对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到招生、培养等环节,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指导思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使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完善政策,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倍受社会关注,也是历年“两会”的热点。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创新和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一、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为选修课,并且只在大三或大四才开设。指导方式单一,多是通过讲座讲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知识介绍的多,能力培养的少,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些高校只注重就业率,忽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长远发展,导致毕业生盲目就业,为今后择业埋下隐患。

  二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就业期望值很高,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不敏感,对自我认知不清晰、眼高手低、总想一步到位,无法正视实际存在的差距。另一类则崇尚“慢就业”,以时间上的错位避开就业高峰,实则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不断尝试的信心,只能坐以待毙,逐渐成为“啃老族”。

  三是各方缺乏信息互通交流。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都设有就业促进机构,但由于隶属关系,政策适用性等问题,还没有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直接表现为学校不了解就业政策,政府不掌握学生情况,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位,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毕业生的根本利益。

  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毕业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一)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从关注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的应试性培训,转变为强调心理咨询、建立职业规划、引导创业思维的综合性指导,以“授人以渔”的理念提高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将就业指导由面向毕业生转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大一开始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大二建立优势学科和就业兴趣点,到大三结合发展开展社会实践,大四掌握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以全程化的指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从而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自主选择就业方向。

  (二)注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对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提升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

   要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岗位锻炼自我,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的统一结合,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就业指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加强对贫困和残疾学生的重点帮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顺利实现就业,同时做好就业后的跟踪检测,及时掌握待遇发放情况和事业发展情况,确保困难学生真正实现就业脱贫。

  (三)深化校企地合作,共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促进就业职能,积极践行就业创业政策,与高校和企业共同搭建沟通桥梁,为企业选才引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周到细致地服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增加实习课程和实践内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丰富校企合作模式,鼓励民办高校和职业学院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

  (四)融合“互联网+”平台,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在政府和学校之间建立就业指导服务系统,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就业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增加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提升就业成功率。通过网站、微信、app等新媒体的信息互联,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把就业指导、求职分析、政策解读等各类服务搬到网上,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一对一”的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让就业指导不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沟通交流、提高自我认知的新方式,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时性和主动性。

第五篇: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我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获得先进就业工作单位称号。就业工作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校企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不断总结经验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如下分析及建议。

  一、就业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就业基础保障

  1、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的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就业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及时把握就业形势,强化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完善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与服务体系。

  2、积极动员,广泛参与。全员参与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证,对此建立了班级就业指导老师制,每班指定一名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二)严谨细致,规范就业日常管理

  1、建立健全了就业日常管理体系,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包括对就业招聘信息的传达、毕业生就业材料的整理、就业指导课的开展、就业率统计等就业日常工作的规范和管理。

  2、定期召开和参加就业工作会议。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到各毕业班,注重就业服务实效,稳抓就业质量。定期进行就业统计核查。及时更新就业率,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核查统计工作,力争准确无误。

  (三)广泛动员,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市场的建设,带队走访企业开拓就业市场。推动了我院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宽了我院毕业生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了各方人脉资源,挖掘就业机会。缓解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友会建设。对于来院招聘企业,我们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制作来校招聘单位信息册。针对招聘我院毕业生较多的企业,我们积极与其沟通和回访,争取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四)开拓创新,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1、进行了全面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分析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把个人志向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邀请校友企业领导开展系列讲座,为毕业生答疑解惑。

  2、积极组织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就业动员大会、研究生、公务员动员大会和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制作了《考研期刊》等辅助资料。为毕业生提供一系列的指导和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总结

  (一)就业基础保障有待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

  1、就业指导老师配备不足,商学院学生众多,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繁重。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很难做到全面细致。就业硬件设施不充足,表现在供需洽谈场地和多媒体招聘教室办公电话少等方面。

  2、就业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就业力储备不足,心理准备不充分。非毕业班的在校大学生受到的就业指导非常薄弱,往往等到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才开展,却仓促于进行调整和积累。

  (二)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对招聘单位把关有待加强。

  1、我院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息涵盖面狭窄、时间滞后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需求。

  2、毕业生反映:很多来校招聘单位发布信息模糊,影响判断。这体现了我们就业工作过程中与招聘单位方面沟通的不足,也体现了我们就业工作中对招聘单位的把关不够。

  (三)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问题,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

  1、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复杂化、多样化,我院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与社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学院可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并不断完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2、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多选择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偏好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就业意识不强;在对就业的认识上,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

  (四)就业工作方案不够完善,毕业生信息管理不够系统

  1、就业工作繁杂缺乏一个完整的方案来阐明工作的目标、流程,分析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方案等,使得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关注局部而缺乏整体把握意识,工作交接出现断层返工现象影响效率。

  2、在更新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工作中,常常出现与毕业生失去联系的情况,每每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的联系方式,不久又会变更,这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困难。体现了毕业生的信息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

  三、工作建议及措施准备

  (一)就业服务重沟通,热情指导重实效

  1、就业日常指导宜采用召集会议、下寝走访的方式深入到毕业生的日常生活中,交流充分。以掌握应聘和签约情况为就业基础服务提供信息;以就业日常指导促进应聘和就业。

  2、切实加强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性,进一步加强对非毕业班级的就业指导。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以招聘会参观、就业知识系列讲座、就业形势与政策和应聘技巧宣传纸等方式开展。

  (二)就业动态勤更新,严谨细心保质量

  1、及时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应聘情况,更新签约情况,公务员考试后统计分析参加考试情况,及时跟进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对离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断更新。信息的更新,可以反馈我院前段就业工作成效,检验反思,为我院日后进行就业辅导提供重要依据。

  2、加强对招聘信息的审核和对来校招聘单位的把关。建立校友录并加强联系与更新,提供校友资源给应届毕业生,让毕业生可了解校友所在的招聘单位的单位情况,借助校友资源对单位把关。

  (三)就业辅导日常化,别出心裁求渗透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够进行实时的、一对一的辅导,让就业辅导深入到了毕业生的日常生活中。就业的辅导工作需要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更直接有效,在无力直接进行此项工作的情况下,就业服务部成员处处留心搜集毕业生动态,通过协助老师,提供一定的信息来帮助加强工作,可谓别出心裁。

  (四)管理系统规范化,就业服务望提高

  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管理规范化,工作开展模块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基本点,做实三个关键”。“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按照教育厅要求,力争实现就业率稳步增长。“抓住两个基本点”,就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做实三个关键”,一是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强化服务意识,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结构的调整,三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广泛动员,主动出击,调动全院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各系以及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的力量,积极建设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深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毕业生立足基础工作,面向基层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zhichang/13362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