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二十万行长诗

试题 时间:2023-04-26

【www.tuzhexing.com--试题】

二十万行长诗

  试题:

  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的世界最长的史诗是?

  答案:

  摩诃婆罗多

  解析: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超多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群众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由www.fzsjob.com整理]

  【相关试题】

  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的世界最长的史诗是:

  选取答案(此题为单选题)

  A、《摩诃婆罗多》

  B、《罗摩衍那》

  C、《荷马史诗》

  D、《唐璜》

  答案:A

  【相关阅读】

  摩诃婆罗多(天城文〉、IASTMahābhārata),一译“玛哈帕腊达”,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超多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史诗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之后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种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

  文化遗产

  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部史诗本身就宣称道:“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那里有,别处有,那里无,别处无。”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资料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这部史诗成书后,在印度古代被奉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为“圣典”。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而《摩诃婆罗多》则是史诗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圣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传统文化。所以,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群众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时代背景

  《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资料,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述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杯具。

  传承方式

  《摩诃婆罗多》成书后,以口传和抄本的形式传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桦树皮和贝叶。十九世纪开始出现《摩诃婆罗多》的印刷文本。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认识到《摩诃婆罗多》对于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以前计划编订《摩诃婆罗多》精校本,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工作。从1919年开始,印度本国一批梵文学者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于1966年出齐《摩诃婆罗多》全书精校本。

  思想内涵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强暴、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期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当然,史诗也是忠于现实的,它描述每逢大战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采用诡计取胜的,因而使他们减却光彩。这说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认识是清醒的,并未违背生活真实而一味进行美化。

  贯穿史诗的是法的哲学思想体系。“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思想利用史诗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最后幸存的般度族长子坚战解释为是法的化身和胜利。当然,这是很牵强的。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汉语全译本共六卷,由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翻译,乃迄今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个全译本。

  最长诗歌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一向认为,《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比较权威的《新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1993年版这样表述:“《摩诃婆罗多》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诗歌。其精校本有大约10万颂,是《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相加的近七倍。”有西方学者统计说,仅仅演唱这个宏大叙事的核心部分(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部分),按照每分钟唱一个“颂”(一组对句为一个颂)计算,就要连续不间断地演唱25个昼夜。

  叙事结构

  它的叙事结构,像一组巨大的建筑群,殿堂相接,院落相叠,回廊环绕,路径互通。那些难以计数的“插话”,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而且还往往有各自的讲述者、对话者乃至各自的听众;单说里面出现的故事讲述者就有300到400个之多。这样一来,不仅仅故事中套着故事,而且对话中套着对话,起承转合之间使得故事线索盘根错节,情节发展引人入胜。当然,所谓篇幅“最长”的论断,这天看来已经不准确了。在我国藏族民众中长期流传的史诗《格萨尔》,规模上要超过《摩诃婆罗多》许多,以正在陆续出版中的藏族著名歌手桑珠的演唱本为例:平均400页一卷的藏文唱本,全部出齐要45卷之巨,而这还只是他全部演唱曲库存量的大约三分之二。这些民间的歌手记忆和演唱这种超级故事的潜力,既令人敬畏,也让人惊叹。

  这部史诗以婆罗多族大战为故事主线,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这些插叙数量之多,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如著名的印度教宗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这部史诗采用对话叙事方式,而且话中套话,故事中套故事。这种开放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也为各种插叙带给了方便。这样,《摩诃婆罗多》最终成了一部以英雄传说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

  成书历史

  《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积累成书的,早期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流传,最早的证据显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经收集了10万对对句,有20卷。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溯到公元200年,所以可能在3到4世纪已经编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成书年代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根据所有写本整理校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zhongkao/127002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