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2007年高考(共10篇)

分数线 时间:2023-08-26

【www.tuzhexing.com--分数线】

篇一:2007年高考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赏析

滴水之恩涌泉报?

吉林考生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很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四年级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名师点评?

此文紧紧围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论点,先从反面切入,指陈“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然后援引东西方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由反及正地进行论证,其间“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有感恩之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呼应前文,结构严谨。?

综观全篇,现实性、针对性很强,材料丰富,表达严密,不少语句还富含哲理。由此不难看出,这位考生思想境界比较高,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作文功底也非常?扎实?。【2007年高考】

篇二:2007年高考

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作文试题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三:2007年高考

2007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试题评析

试题评析

命题者在去年以“问”为话题检验学生的作文能力之后,没有延续过往,而是猛然变脸,毅然回到了传统作文命题的轨道,拿起了全命题宝剑,让学生以“一步与一生”为题进行写作。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今年的四川高考作文试题仍是独具特色的,她能让考生的思想在哲理思考中得到彰显和升华。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年除了重庆、浙江、广东、山东四个省市仍然在坚守话题作文的阵地外,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湖北均改为了给材料作文,在上海始终坚持命题作文的阵营中,相继有天津、江苏、江西、安徽、湖南、福建、辽宁以及四川在今年也欣然加入其中。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平时的作文训练,切忌跟风逐潮,切忌猜题押题,切忌倚轻倚重,必须全面训练,打牢基础,防患于未然,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考场上稳操胜券。

二、合理限制,适当放宽。仔细分析,今年的作文试题十分简洁明了,命题者采用“题目?要求”的简单形式来命题。文题既有合理限制,又适当给予放宽。合理限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定题目,二是限定字数,考生是不能另拟题目,不顾字数,超越雷池的;适当放宽则主要体现在“文体自选”上,也就是说,无论从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来讲,还是从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来讲,只要考生选取自己善于驾驭的体裁来写作,无论哪类,均无不可。

三、辨明题旨,准确立意。纵观多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不难看出,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是关系型的。今年的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也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这样不仅便于拉开档次,而且更利于选拔人才。

“一步与一生”,文题凝练而平易,颇具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有关“一步与一生”的名言警句可谓举不胜举。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在揭示一个真理:做好一件事,走好一步路,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有时,做好一件事,走好一步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做错一件事,走错一步路,可以毁掉人的一生。古今中外,与“一步与一生”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四、合理选材,务必出彩。审准题目以后,就要选择题材,运思行文了。选材时,可以选自己,也可以选他人;可以选古人,也可以选今人;可以选国人,也可以选外族。只要与“一步与一生”有关的人和事即可。因此,我们可以将题材锁定在亲人、友人,乃至古人、今人上,从正面立意,写古今中外的风云人物、黎民百姓因“一步”而影响“一生”的情结,表达自己的景仰敬意、歌颂赞美;也可以从反面着笔,写历史现实中的败类小丑因“一步”而铸就“一生”的遗憾,乃至遗臭万年的罪恶,表达自己的憎恶仇恨或鞭挞愤怒。因此,要写好这道作文题,选材的关键在于选取恰当的角度,一定要阐释清楚“一步”与“一生”的辩证关系。而出彩的关键则在于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突出主题的技巧。可以或单向思维,或双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或深入一步,别具匠心,写出与众不同的华章。

由于要求中规定“文体自选”,因此,我们可以选取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情文并茂的散文、辩证思辨的议论文、波澜起伏的小说,或者人物鲜活的剧本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形式只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如果我们对自己写作的主题和题材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就只会搬弄套话空话,无病呻吟,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考场美文来。只要我们有真情实感,有对“一步”与“一生”的深刻认知和独特思考,再加上丰厚的文化积淀、扎实的写作功夫,就一定能够写出令人击节的佳作。

篇四:2007年高考

2007年高考重庆卷满分作文:品尝高考

品尝高考,就是在品味一段酸、甜、苦、辣的人生。

——题记

最后的战役

时光如飞鸟在草地上投下阴影,响箭在天空中划过倏忽而过的弧形,一切无影无踪。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我便要投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这是我们最后的战役。寒窗十二载,只为这一战。

蓦然回首,许多东西已经悄悄溜走。不再回头的,不只是那古老的晨光,那浓浓的咖啡,也不只是那些夜晚的群星和月亮,还有我们在流逝的青春。

我透过那些少年们棱角日渐分明的面孔,清晰地看到成长给我们的脸庞留下了怎样的吻痕。

我忍不住落泪,因了这淡淡的酸酸的感觉。

赴宴

其实高考很像一个宴会,而且华美至极。

为了这个宴会,我们已经精心准备十二载。

怀着激动亦或悲壮的心情,我们盛装赴宴,义无反顾。

在这个华丽的宴会上,我们欢歌笑语,翩翩起舞。自我的风采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人都是笑靥如花,心中仿佛盛满了蜜。

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想起警戒线外还有一群人以海枯石烂的姿势屹立,仿佛历经沧海桑田也不会改变,他们在等待着我们凯旋,心中不由多了几分甜蜜。

曲终人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华美如高考也不例外。

天空飘飞的雨丝如同凌乱的心绪。“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有人说,毕业就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们没有欢笑,也没有拥抱,只是记忆和花朵在这漫长的夏日疼痛。

年少的我们总是有些轻狂,有些张扬。校园里,花香铺满了从宿舍通往教室的小径。樱花烂漫,山茶火红,还有晶莹洁白的碎花,像一颗颗未经沾染的心,毫无遮掩地开满枝头,宛如满天辰星。那是花开的时节,姹紫嫣红,千娇百媚。花太香,心事太迷惘,我们坐在花的影子里看长长的光柱,看光柱里的尘埃,旋转,旋转,渐渐消散——

眼前的一切还在,对于我们的不辞而别,它们不诉离伤。只有我们的心里存着轻轻的离别的苦涩。

一场华美的宴会,终于曲终,人散。

从此刻起程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剩下铜鼓和太阳

或许毕业之前的成长里有着苦涩、疼痛与快乐,然而他们终于像时光里的轻烟一样,从容自然淡去。至于记住与否,那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有些东西在我们的生命中,如同风飞过青山,燕飞过屋檐,只要有过,就已经足够了。

高考最后给我们的是一点微辣的刺激,它让我们憧憬: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经历高考,遍尝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皆助生命夺魅!

名师点评

把高考比作一大宴,其实本文亦如一大宴。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即酸甜苦辣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高考的独特感悟:只有经历过高考,遍尝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都会助我们夺得生命的真谛。特别是小标题的运用,让文章显得错落有致。本文语言富有哲理,被终评为满分作文。

篇五:2007年高考

到2007年高考已恢复30年了, 它是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C




篇六:2007年高考

200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

篇七:2007年高考

2007年全国II卷高考优秀作文:温暖人间【2007年高考】

在茫茫的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住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来慰籍苦难中又向着和平的人们的人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实际的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的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为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帮助同时是互助,只有相互才会更加长久。就像患白血病的女孩也会把钱捐给辍学的儿童后所说的那样:“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向每一个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伸出援手,这个世界才会成为爱的海洋。

不知道丛飞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断的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他是怀着失望和无奈死去的。受到帮助的人丝毫没有感谢之心,反而用所谓的“怕丛飞丢面子”而拒绝去探望重病中的丛飞。人心冷漠至此实在是社会的悲哀。当他们拿到那一笔笔捐款,他们的心难道没有一丝颤动,他们的灵魂难道没有受到一次次强有力的撞击,让自己被麻醉的神经变的清醒从而学会感恩吗?

但愿这种让“壮士扼腕”的事情不要再发生,我们永远也不愿看到丛飞眼角那滴英雄泪。

林清玄曾说过:“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而“帮助”是我们的心灵最单纯最明亮的底色。是帮助,为饥寒交迫的人们送去冬日里的温暖阳光;是帮助,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帮助,让在黑暗袭时孤苦无依的人有耐心期待天光。

让我们尽情吞吐这种生命的氧分,即使风沙侵袭,我们的人间依然温暖如春。

【2007年高考】

篇八:2007年高考

两道历史题,求高手解答
问题一:材料分析
2007年是高考制度回复30周年,通过公开公平的地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自古有之。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地选拔和完善,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唐朝科举考试和明清的八股取士在考试的内容方面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二: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概括之处这一政策产生了影响。这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还有!把QQ也留一下!有问题交流!
谢谢!谢谢各位的合作!记得留QQ哦!

1科举是古代中国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公开地从社会中择材取士,征召官吏。.........2唐朝科举考试是以诗词歌赋为主(不限制人的思想明清的八股取士是以四书五经为主(限制人的思想。问题二:实施开放的...

篇九:2007年高考

据2007年6月26日的《绵阳日报》报道:绵阳中学高三学生陈雁翎夺得了2007年的绵阳市高考文科状元。听说,升入高中后,陈雁翎的英语、数学成绩曾经让老师很失望。她就主动拿上试卷来到老师宿舍,请老师给补习。在老师的耐心辅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陈雁翎的数学、英语成绩上升了很多。陈雁翎说:“老师的教育,师生的交往,使我在高考中获益非浅。”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陈雁翎说“老师的教育,师生的交往,使我在高考中获益匪浅。”请谈谈你对这的话的理解。
                                                                                                                                                              
                                                                                                                                                             
                                                                                                                                                             
                                                                                                                                                             
                                                                                                                                                             

(2) 结合陈雁翎的事例,说一说如何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1)①老师的作用: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仅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老师的巨大力量还在与作出榜样。因此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在与老师交往中要尊重教师,善于和老师沟通(注:必须从老师的作用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这两个角度去阐述。)
(2)思想上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认识到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要掌握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有效方法: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体谅并用恰当的方式、态度指出老师的错误。注意交往礼仪: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3)师生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或者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2007年高考】

篇十:2007年高考

请解释一下“花雨芳辰”一词的具体含义.
2007年高考,上海卷阅读《西湖重》(陈祖芬):
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么不如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很有些忧伤的宋词:“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题中先说,很有些忧伤的宋词,然后就把杨柳新塘,小腰堪伤,花雨芳辰的原词句写出来了.然后作者又作了解释.杨柳新塘,小腰堪伤,花雨芳辰的词,虽然都是“伤湖”之词,也就是说这些词读起来都是很忧伤的,词人在临湖处看见湖的景色而引发了感慨伤怀,所以写的.但是陈祖芬在《西湖重》里说,“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也就是说,在这里,杨柳新塘,小腰堪伤,花雨芳辰只是写景的,以前的词人看到这些景会觉得忧伤,但是陈祖芬却觉得这些景色很可爱,很美丽.
杨柳新塘指西湖岸边有杨柳,两者相映相衬的景色
小腰堪伤指西湖歌女在西湖上跳舞一类的景色
花雨芳尘指暮春三月,雨打花落,落花如雨,连尘土都是芬芳的景色
语出“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百字令》*诸生)
诗词大意说:
我漫步在西子湖畔
落花如雨淹没湖堤过半
这暮春的三月啊
如何让我的无奈情绪随花飘散.
词作者,诸生,指的是南宋德佑年的太学生,并非一个姓诸名生的人.
诗词叹息南宋小朝庭仅有的一点残山剩水.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zhongkao/130620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