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中医中药的取类比象,取类比象

医学类 时间:2023-02-06

【www.tuzhexing.com--医学类】


【关键词】 中药;功效;药象;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取类,就是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按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比象,就是把分类的事物,与不同的卦象相互比较,看哪类事物与哪种卦象相似,就把它归在这个卦象下面。笔者认为,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都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物,并且直接指导中药功效的发掘。历代医家无不看重这一思维方法。论文学术科研网

  1 古人在中药认识过程中多运用取类比象思维

  1.1 采用外形象人体脏器的药食作比而治病,如核桃仁酷似人脑沟回,故以之补脑;葛根蔓延似筋有粉质而入筋吸收湿气而舒筋[1] ;沙苑子形似人体之肾,故以之补肾;又如五味子,《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故收敛之物无不益肾。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

  1.2 在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中,古人也采用比象的联想,如人参产于东北,有较强的抵御严寒之性,故古人认为,服用人参,即可取其补益正气,抗御严寒,增强人体抵抗力之性,此功效已经实践证明;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知为补脾要药[2] ;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疗水湿伏风[2] 。

  1.3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分16部60类。其在对中药功效的描述中取类比象的思维展露无遗。中药教材关于中药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笔者认为不如借鉴古人的分类方法及对功效的认识。

学术科研网  2 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

  2.1 气 一般来讲,气浓烈的药物都有发散、通利、走窜的功效。例如麻黄、紫苏(解表);麝香、冰片、苏合香(开窍);陈皮、木香、玫瑰花(理气);川芎、姜黄(活血);白术、黄芪(补气)等;气味薄弱的药物多主清热、镇降。如知母、夏枯草、黄芩、黄连、金银花、板蓝根(清热),朱砂、酸枣仁、远志(安神);沙参、麦冬、玉竹(补阴)等;性属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性属温热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2.2 味 一般来讲,辛味能散能行,如细辛、半夏;甘能补能缓能和,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酸涩能收能敛,如山茱萸、乌梅、五倍子;苦能泄能燥,如大黄、栀子、黄芩;咸能软能下,如海藻、昆布、鳖甲;淡能渗能利,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2.3 形 矿物介壳类药物形状规则、形成变化缓慢,多主镇潜、熄风、清热,如寒水石、代赭石、龙骨、牡蛎;药用植物中枝叶舒展,生长缓慢,茂盛高大的药物主动,如细辛、紫苏、麻黄、黄芪、雷公藤;枝叶稀疏矮小,生长较快,根茎为鳞茎、块茎的植物多主静,如黄芩、黄连、酸枣仁、远志、天麻、麦冬等[3] 。

  2.4 色 颜色以青白黄为主多入表走气分,如桑叶、菊花;颜色以红黑深黄为主多入里走血分,如地黄、玄参[4] 。

  2.5 质地 质地轻的多走表,如桑叶、菊花、麻黄;质地重的多走里,如地黄、玄参、丹参、龙骨、牡蛎等[4] 。
  2.6 性情 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虎骨、各种蛇类等。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的思维在中医药的起源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希望借助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重新认识某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新的中药,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和创新,改变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不能为中医临床服务的现状。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与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道隆.伤寒论崇实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2]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3]俞小平,黄志杰.本草纲目精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闫文玫.实用中药彩色图谱[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kaoshi/124618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