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图者知识网!

论文研究设想,麋鹿苑研究报告

医学类 时间:2022-12-22

【www.tuzhexing.com--医学类】

作者:丁玉华 王丽娟 刘训红 宋建平

【摘要】 麋鹿角为古方记载的补益类名贵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后因药源缺乏而被迫停用。而今麋鹿已能大量繁育,且其角自然脱落,药源充足,当尽快恢复药用。文章概述麋鹿角的药用历史及其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开发利用设想,为合理开发应用麋鹿角这一珍贵药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麋鹿角;药用历史;研究现状;开发利用

  麋鹿角为鹿科动物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雄性的骨质老角,又称麋角,一直是医用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材,中医认为其具有壮阳补精、强筋益血等扶正固本功能[1]。然而由于近代麋鹿的灭绝造成的无药源而被迫停用等原因,国内外有关麋鹿角的研究报道甚少。论文学术科研网麋鹿为我国一级珍稀保护动物,目前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已有千头以上麋鹿[2],其大量繁育为麋鹿角恢复药用提供了来源。因其茸自然变角,继而自然脱落,从二龄麋鹿开始[3],每年脱角一次,药源充足,目前自然脱落的麋鹿角数以吨计,亟待开发利用。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麋鹿角这一宝贵药源,本文现就麋鹿角的研究现状和开发利用前景进行探讨。

  1 麋鹿角的药用历史

麋角,始见于《名医别录》,其功能主治历代医药书籍中多有记述。《别录》谓:“麋角味甘,无毒。治?w、止血、益气力。”[4]孟诜曰:“填精益髓,益血脉,暖腰膝,壮阳悦色,疗风气,偏治丈夫。”“滋阴养血,功与茸同。” 麋鹿角的传统功效理论基础历来颇有争议,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阴阳学说。古代医家虽多认为麋鹿角利在补阴,但各家学说多有不同。“麋角常服,大益阳道。”“角煮胶亦胜白胶。”时珍曰:“鹿之茸角补阳,右肾精气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之微秘,前人方法虽具,而理未发出,故论者纷纭”,亦云“阳盛阴虚者忌之”。《药性切用》云:“能补阳中之阴”。李诞:“先辈云:鹿角补阳,麋角补阴。一云鹿胜麋,一云麋胜鹿。要知麋性与鹿性一同,尽皆甘温补阳之物”[5,6] 。汪银银等[7,8] 根据中医证候学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分别采用阴虚证和阳虚证小鼠模型衡量不同模型动物对麋鹿角和鹿角的不同反应。结果发现麋鹿角对于阴虚证的影响较之鹿角更为显著,认为麋鹿角当主治阴分亏虚之证,其功效理论及中医学物质基础应倾向于补阴,兼有一定助阳作用,证实古代医家对于麋角功效的描述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其对于阴阳虚证具有一定交叉作用,效应无绝对界限。麋鹿角入药历史悠久。宋《太平圣惠方》载麋角丸方有五,均以麋角为君药。宋《圣济总录》有麋鹿角霜丸。孙思邈《千金方》收载麋角丸110种,言:“麋角丸补心神、安脏腑、填骨髓、理腰脚、能久立、聪耳明目、发白更黑、貌老还少” 。其中一方出自《三因方》,“治五痿、皮缓毛瘁、血脉枯槁”;另一方为彭祖麋角丸,“使人丁壮不老,房事不劳损,气力颜色不衰”。《杨氏家藏方》载有鹿麋二至丸,功效“补虚损,生精血,去风湿,壮筋骨”。但其“药性过温,止宜于阳虚寒湿血痹者耳[5]”。

  麋鹿原属我国特产种,麋鹿角一直被我国历代医家沿用两千余年。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大量猎杀,其野生种群日渐稀少。清末,更因洪水以及八国联军侵占国土时烧杀掠夺致使麋鹿灭绝而完全断绝了药源,麋角被迫停用[9]。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重返故乡,大丰市在黄海滩涂上建成了约77 333 ha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供其生活繁衍,现已增至近800头,并已进行野生放养且自然繁殖成功,野生种群数量已达100头。目前我国繁育的麋鹿已有二千余头[10],麋鹿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确保了药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麋鹿角恢复药用提供了来源。随着时间推移,麋鹿数量将越来越可观,且仅用其自然脱落犄角入药,无需杀戮,药源充足,目前自然脱落的麋角已达到以吨计数,亟待开发利用。

  2 麋鹿角的研究现状

  2.1 麋鹿角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初步表明,麋鹿角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氨基酸能够直接参与人体合成各种酶、激素,调节体内代谢的平衡,而各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对核酸、蛋白质合成,对免疫过程、细胞繁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麋鹿角中水解氨基酸检出18种,总量达31.8%,介于梅花鹿角和马鹿角之间,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均有检出,总量高于梅花鹿角,其中赖氨酸含量为3.2%,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分,有对人体各组织细胞进行修复、激活、再生的作用[11~14]。麋鹿角中23种元素分析结果表明,Ca,Na,S,Mg,K含量均在1 g/kg以上,为宏量元素,痕量元素中以Fe,Zn,Al较丰富,Si,Sr, ,B,Cu,Mn,Cr,Ba等元素次之[12]。其所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钼、锌、铬、钴、铁、铜的含量(1×10-6g)为548.00,高于两种鹿角。另外,麋鹿角中胆固醇含量极低,介于马鹿角和梅花鹿角之间,其摄入量对人体无害,且微量胆固醇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男女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D3等,可认为麋鹿角具有温肾补阳的作用与其所含微量胆固醇也是分不开的[11]。由此可见,麋鹿角的保健和医疗作用可能与鹿角相当,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鹿角,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2.2 麋鹿角药理作用

  研究药理学研究初步表明,麋鹿角具有抗疲劳、抗衰老、调节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等功效。

研究发现,麋鹿角的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小鼠常温下耐疲劳能力以及耐缺氧能力,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可能减轻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自由基损伤,这也许是其增强体质、延长生存时间的机理之一。同时该提取物能够显著升高衰老模型小鼠血中与细胞氧化有关的SOD活力、降低MDA含量,表明其可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少组织细胞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15]。

  麋鹿角乙醇提取液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使正常小鼠脾指数增加,胸腺指数减少。秦红兵等[16]从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免疫器官重量、溶血素形成、淋巴细胞的转化3个方面对麋鹿角醇提液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麋鹿角醇提液能增强小鼠的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对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麋鹿角具有免疫增强活性,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麋鹿角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得较晚,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均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开发利用设想

百年来因麋鹿在我国本土灭绝,缺少药源。《中国药典》收载中药的历年版本均未收载麋角、麋茸,须进一步研究其成分和药理效应,填补基础研究的空白,并进行开发利用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术科研网
  3.1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研究近年来,有关学者已对麋鹿茸的主要成分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关于麋鹿角,仅简单研究了其中氨基酸、胆固醇、无机元素,对其它成分的研究较少,且麋鹿角的药效物质基础仍未明了,需要对其中多种化学成分或药效成分作定性、定量分析及指纹图谱整体评价,结合药效学实验,以探讨其物质基础。麋鹿角的药理研究目前只是局限于抗衰老和免疫调节作用方面,是否仍有其他作用,以及其作用功效、机制为当前药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3.2 麋鹿角质量评价研究

  不同年龄的麋鹿角形状不同。麋鹿一岁开始长角,以后每增长一岁就会增加一个分枝,满五岁时形状固定[14]。麋鹿角具有阶段性生发趋势,骨质角年龄阶段期间,其重量比值以独角至二杈为高峰期,随着年龄增长,骨质角重量比值逐步回落,四杈角雄鹿已达到个体成熟。麋鹿角11月底开始脱落,麋鹿年龄越大角的生长期越短,脱落趋向越早[3],故可以假设各种年龄阶段麋鹿角内含有效物质有变化,即药材质量有异,需要对不同年龄的麋鹿角中有效物质进行比较分析。此外,麋鹿角主杆分枝复杂,第一分叉后1/3外缘常长出枝尖向后的1~4个小分枝[14],主杆和分枝的质量是否存在差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通过综合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部位麋鹿角中有效物质的变化规律,为药材的质量评价、商品规格制定提供依据。

  3.3 麋鹿角超细粉体研究

  微粉化是以先进的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物料制备成微米级或以下粉体的过程。中药微粉化又被称之为中药超微粉碎,是指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前提下,采用现代粉体技术,将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微粉化[17]。所得中药微粉亦称为中药超细粉体,结合中药物料的特点,中药微粉目前比较公认的粒径范围0.1~75 μm,平均粒径一般小于10 μm[18]。中药微粉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大药物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强药物的吸收,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节省药材资源。超细粉碎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粉碎已达细胞级,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粉化对药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的体外溶出[19~23]、药物代谢动力学[22]及药效的影响[23]。

  麋鹿角属珍贵药材,针对其坚硬的特性,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其粉碎,可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既可提高药效,亦节约了资源,有广阔的前景,值得研究。

  麋鹿角是我国传统补益类名贵中药,在我国曾一度因为麋鹿灭绝而缺乏药源,被迫停用。如今,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确保了药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麋鹿角恢复药用提供了来源,应进一步 开展麋鹿角的基础研究工作,合理开发这一珍贵药源。

【参考文献】
  [1]杨光.中华麋鹿角、茸应恢复药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3):45.

  [2]杨光. 麋鹿角、茸、脂药用的历史考证[J].北京中医, 2006,25(1):39.

  [3]丁玉华,任义军,徐安宏,等.半散养麋鹿角的特征及其脱落生境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2005,28(2):79.

  [4]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86.

  [5]李时珍.本草纲目(校订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87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882.

  [7]汪银银,彭蕴茹,方泰惠.麋鹿角的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2(2):30.

  [8]汪银银,彭蕴茹,方泰惠,等.麋鹿角与鹿角对于阴阳虚证模型小鼠选择性作用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8,40(1):84.

  [9]郭耕.也谈麋鹿角的价值[J].大自然,1999,6:4.

  [10]杨光. 名贵中药材—麋鹿角的故事[J].首都医药, 2006,3:53.

  [11]张德昌,曹谷珍,唐兆仪,等.麋鹿角与鹿角的生药学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36.

  [12]曹谷珍,张德昌,唐兆仪,等.麋鹿角的生药学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2):91.

  [13]张梅红.氨基酸药用现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2,23(4):213.

  [14]丁玉华.麋鹿的角[J].野生动物,1998,19(1):11.

  [15]秦红兵,杨朝晔,朱 清,等.麋鹿角乙醇提取液抗衰老作用研究[J].中成药, 2004,26(4):322.

  [16]秦红兵,杨朝晔,刘红旗,等.麋鹿角醇提液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20):1812.

  [17]徐月红,王宁生.中药微粉化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6):497.

  [18]陈力,吴懿平.微米中药及其制备技术[J].中草药,2002,33(10):865.

  [19]陈长洲,郭用庄,彭俊峰,等.羚羊角超细粉体的水溶性蛋白质溶出特征的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0,18(5):51.

  [20]李巧燕,李春华,林 强.超微三七饮片中皂苷的溶出动力学研究[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2):27.

  [21]陈长洲,孙冬梅,张孝娟,等.天麻超细粉体的显微和溶出特征[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4):251.

  [22]罗会盛,袁红宇.超细粉体技术对当归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7,33(6):616.

  [23]周瑞玲,陈玉兴,陈长洲.羚羊角超细粉体与粗粉镇痛及解热作用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2):123.

本文来源:http://www.tuzhexing.com/kaoshi/1232506/

推荐内容